“你這就謙虛了。”
“這是你的那一對雙胞胎兒子吧,長得真像,看上去就很聰慧……”上來就是一波互吹。
陳建軍和張志義在隔壁一桌。
“我給你帶的這兩支酒是我爸的珍藏,你瞧瞧,我也是上次生日才叫他忍痛割愛的,這次特意過來拿給你的。”
“我看看,喲,大手筆呀。”
“好說好說,不過我沒那麼好這一口,我記得你喜歡,美酒也要配欣賞它的人嘛。”
“多謝你記著我,來,嘗嘗這個,我媽自己做的千層糕,我記得你喜歡這種口味……”
許曉跟劉思華說了幾句,就說上了稱呼問題:“看你年紀比我小上幾歲,我就託大叫你一聲思華妹妹吧。”
“哎,曉曉姐,這麼一說,聽上去還跟叫小小姐一樣。”
“我都習慣了。”
陳老三剛剛去多拿了兩袋木炭出來,看到已經有人來了,打了聲招呼,他也看到了劉思華,他跟劉田芳一樣覺得面善。但也沒有聯想到什麼,這世界上有那麼多天上的人多了去了,他上次還看到一個跟他長得有點像的老漢呢。
沒過多久,另外兩家人也來了。其中李家因為年紀比較大一些,孩子也大了,沒有跟著過來,顧家帶了小兒子過來,今年八歲。
陳建軍引著他們認識了。
這一介紹,就免不了的說起彼此的出身來歷,陳建軍就是個普通農家人出身,這個他們都知道,而他們三個,原來彼此是不認識的。
這一說,張志義夫妻都是歸國的華僑,引來一片驚嘆的目光。
另外兩戶人家家裡原先也是有家底的,但是都不是國外回來的,都沒有出過國的,所以面對著張志義夫妻倆,自然會多問幾句,無可避免的會說起他們家庭。
張志義習慣了:“當初那時候吧,我有個小叔,他在國外念大學,之後我祖父他們透過小叔發現了外面的商機,嘗試性的做外面的生意,後來為了就近照顧,索性就舉家遷到國外了,現在上了年紀,更講究落葉歸根,就回國發展了。”
什麼發現外面的商機,應該也有因為國內的局勢問題吧,不過這種事兒大家猜想歸猜想,沒有誰會問出來。
“劉思華跟張志義對視一笑,我家也差不多,當初我父親還是逃難到國外的呢,機緣巧合,幾十年也奮鬥了一點身家,雖然在國外安定下來了,但說到底,這裡就是他們的根。”他們都生活在這種氛圍下,所以雖然從小對這片土地沒有什麼印象,卻也不會太過反對,而一回國,因為同樣的人種和語言環境,也適應良好。
這種想法大同小異,回國的人大都是有這種情懷的,他們都不意外。
接下來陳建軍他們又問了些國外跟國內做生意的區別,這種話題就是他們的專屬了,許曉她們這邊自然也換成了她們的話題。
許曉一邊慢吞吞的刷著烤雞翅,一邊羨慕劉思華:“你臉上的面板真好,一點東西都沒有,還白,肯定沒有怎麼曬太陽吧。”一白遮三醜。
“這裡的太陽可真烈,我來這裡沒多久就黑了一圈。”
“我一向比較白,不過確實我很少出去。”
這時候顧其的妻子白蘇彩突然說:“思華,你跟陳家的老太太還挺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