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劉禪這麼說了,法正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打算:“陛下,微臣倒是覺得可以試一試!如今我大漢,一統天下之勢已成定局,何時一統,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那公孫淵就算有割據一方的野心,但卻無相應的實力,只是稍微聰明點的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
公孫氏佔據遼東,追根究底還是當初前漢所冊封的,其佔據遼東名正言順,這些年雖割據一方,不曾上貢稱臣,但其鎮守遼東,保一方安定也算有功。
如果公孫淵現在兩不相幫,將來陛下滅了魏國,公孫淵與陛下虛以委蛇,表面歸順背地裡卻心懷鬼胎,如此陛下想要進攻遼東還沒有藉口。
若無藉口進攻,遼東上下軍民一心,想要滅了公孫氏還沒那麼容易。
故而微臣以為,陛下可遣使往遼東面見公孫淵,讓其從後方進攻魏國,如其答應,可許諾其遼東太守一職。如其不應,將來陛下滅了魏國之後,也有進攻遼東的藉口啊。”
劉禪之所以不同意法正的計策,乃是因為劉禪知道歷史上孫權曾經也拉攏過公孫淵,孫權在其手下吃過虧。如果現在劉禪也去拉攏公孫淵的話,只怕結果與孫權差不多。
但是這個時空,孫權與魏國是盟友關係,孫權自然不會跑去拉攏公孫淵,在魏國的背後捅刀子。
因此到現在,大漢境內並沒有流傳出多少關於公孫淵的事情,沒有事件流傳,就難以推測其性格。
法正不清楚公孫淵的性格,有此一謀也是理所當然的。
並且法正說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
公孫氏執掌遼東是當年董卓時期冊封的,雖然是董卓所封,但名義上還是東漢朝廷封的,如今公孫淵執掌遼東,並沒有不妥。而且其治理遼東,確實有功。
因為劉禪這邊代表的也是大漢,如果公孫淵不明著幫助魏國,將來劉禪滅魏,沒有足夠的理由,進攻遼東是不義之戰。
此時派人聯絡公孫淵,如其答應攻魏,自然是皆大歡喜,如其不應,將來滅了魏國打遼東也有藉口。
這確實是一舉兩得的計策。
只是法正卻是忽略了一件事。
眼下大漢是可以派人從幽州走小路秘密趕往遼而不被魏國發現,但公孫淵那邊應該是魏國的細作。
大漢派遣使者前去拉攏公孫淵,只怕是瞞不過魏國細作的耳目,公孫淵答應了還好,反正魏國對公孫淵一直是處於防備的狀態,魏國就算知道了,也無傷大雅,反而會調集更多的兵力去防備公孫淵。
可公孫淵要是沒答應呢?
魏國會不會借題發揮,反過來將公孫淵拉攏到反漢的陣營之中?
另外大漢是天朝上國,公孫淵只是偏安一隅的小諸侯,,天朝上國屈尊降貴去拉攏小諸侯,公孫淵答應了還好,若沒有答應,豈不是會損害大漢的國體?
劉禪看了看法正。
法正拱手說道:“陛下,微臣會挑選能言善辯之士,先入草原,假扮成胡商進入遼東,必不會折損大漢國體,肯請陛下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