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僧人開啟開啟,見外面如此多人,倒也沒有害怕,雙手合十躬身詢問道:“阿彌陀佛,不知檀主敲門有何貴幹?”
檀主便是施主的意思,由於佛教傳入大漢不久,許多東西還與人熟知的不同。
士兵說道:“陛下想要進寺看看,還不帶路?”
“陛下?”這沙門雖然是西方人,但從小就來到大漢,對於大漢的情況倒是非常瞭解,更何況當年白馬寺還是在明帝手底下修建的呢。
如果魏國已經放棄了司隸,更是離開洛陽,這沙門自然是知道陛下指的是何人。
沙門在眾人人用目光掃了一眼,便注意到了劉禪,心知這就是大漢天子,連忙走上前來,拱手說道:“陛下大駕光臨,真是令白馬寺蓬蓽生輝,陛下既有興趣遊覽白馬寺,小僧願意領路。”
見著西方僧人漢化說的極為流利,劉禪不由得詢問道:“如此便由你帶路吧,還不知道你的名字?”
“陛下稱呼小僧曇諦即可!”
“曇諦?”
劉禪記起來了,這曇諦好像是安息人。大約是二十年後,就是他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
同時期還有一個僧人,乃是貴霜人,名叫曇柯迦羅,他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大漢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好,佛教慢慢由白馬寺走向市井民間。
到了公元260年,漢人朱士行正式剃度出家,開創人漢人出家的先河,打破了儒家的人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傳統。
劉禪點了點頭道:“好,曇諦,便由你帶路吧!”
“陛下請!”
白馬寺於公元六十八年修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走進白馬寺,寺中的建築並不顯得古老,相反還非常新,好像是剛修建不久的樣子。
曇諦好似看出了劉禪的疑惑,解釋道:“陛下,白馬寺其實早在方面董卓遷都長安之時就被付之一炬了,這寺廟是這些年重新蓋起來的,還不到十年。”
“原來如此!”劉禪恍然大悟,當年董卓遷都長安,火燒洛陽,可是將洛陽周邊兩百里範圍內的宮寺付之一炬,白馬寺距離洛陽不過三里,自然逃不過焚燬的下場。
劉禪在曇諦的帶領下,遊覽了一圈白馬寺,說實話,白馬寺的風景還算不錯,北依邙山,南瀕洛水,首先這地勢風水方面就非常好。
而建築方面是以東方宮殿為主,但其中又有西方建築風格的影子。這東西結合,倒別有一番風味。
一行人走了半個時辰,便將白馬寺看了個七七八八,白馬寺非常大,但一路上,劉禪卻是沒有遇到幾個僧人,看到的僧人,加起來也不超過十個。
這些僧人都是西方面孔,主要是以貴霜,康居,安息人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個別西域人,而且年紀也都不大,寺中年紀最大的,就屬這曇諦了。
劉禪猜測,這寺中其他僧人,應該是到江東避難去了。畢竟大漢和魏國的戰事已經打了將近一年,這些僧人雖是化外之人,但也擔心殃及池魚。
相比中原,河北,目前佛教在南方江東一帶發展的很好,雖然還沒有人剃度出家,但卻已經有了不少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