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兗州,徐州,揚州江北之地,這些州郡都是平原地帶,且這些年抽調壯丁,已經陷入了無兵可守的境地。
蔣濟認為,如果強行去守這些州郡,兵馬調動起來將會非常困難,而且防守線太長了。
豫州,兗州,徐州,揚州,幾個州郡需要防守,兵力根本不夠用,強行防守,那是拆了東牆補西牆。
東邊守住了,西邊守不住,西邊守住了,東邊守不住。
而且漢軍有騎兵,謀臣如雲,猛將如雨,魏國目前無人可用,這些地方又都是平原地帶,與漢軍作戰,魏國根本不可能獲勝。
強行去守這些地方,只能是白白的消耗兵力,送給漢軍去殺。
到時候兵馬被消耗光了,不僅豫州,兗州這些地方守不住,甚至河北之地也守不住,因為兵馬都跟漢軍拼光了,縱使河北四州有黃河天險,也沒有兵馬可用。
因此面對如今的局勢,蔣濟提出了北遷的建議。
放棄黃河以南的土地,將兵馬,以及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北之地的河北四州。
河北四州,乃是幽州,青州,幷州,冀州。
說道這裡,很多人不禁疑惑了,青州在後世是山東地區,不是屬於黃河以南嗎,怎麼成了黃河以北的地區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說黃河了。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只是這個母親啊,脾氣有點不太好。
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來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
黃河每一次決口,改道,其帶來的便是無盡的災難。
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黃河下游河道。
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氾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下游河道,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
黃河下游的河段,就猶如時鐘的鐘擺,不時向北擺一下,不時向南擺一下。
向北擺,黃河河道大體就是從青州北部穿行而過,河水匯入渤海。
黃河南擺,黃河河道就是從青州南部穿行而過,匯入淮河,長江之中。
王莽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黃河河道是處於南擺的狀態,也就是從青州南部,經徐州匯入淮,泗。
不過到了王莽時期,黃河再次北擺,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入渤海河道。也正是因為這次改道,淹沒了大量的土地,直接導致王莽政權徹底崩潰。
往後千年,黃河河道一直是處於北擺的狀態,沒有太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