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常有人說古代人不吃豬肉,因為沒有閹割的豬肉味道不好,有騷味,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首先閹割豬,其主要目的並不是去除騷味,而是為了促進豬的生長,減少其攻擊性。
因為沒有被閹割的豬,生長週期太長了,比如後世,一頭豬的生長週期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便能長到兩三百斤,而農村的豬一般不吃飼料,多是豬豬草,糠,生長週期較長一些,需要大半年才能長到兩百來斤。這些豬其實都是被閹割過的。
而古代沒有閹割技術,豬生長得非常緩慢,一般生長週期長達兩三年,百姓飯都吃不飽,又哪裡有實力花費兩三年的時間去養一頭豬呢。
而沒被閹割的豬有異味,其實這並不是重點,在古代那個食物稀缺的年代,普通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更別說是吃肉了,縱使豬肉有異味,其實也不會去嫌棄。不是不吃,嫌棄豬肉,而是吃不起。
而魏晉之後,草原人主中原,養豬業漸漸萎縮,羊肉成為主流長達千年之久,豬雖有養殖,但規模卻遠遠比不上羊,至於大牢的地位也徹底丟失,難登大雅之堂,進不了上層人士的餐桌。
直到明朝,豬才翻身,無論是在上流社會甚至民間,食用率都超過了羊。
不過在如今的大漢,豬肉卻是非常流行的,劉禪不僅傳播了閹割技術,減少了豬的生長週期,還鼓勵百姓養殖。
比如目前漢軍營寨之中攜帶的牲畜,豬的數量要遠遠多餘養。
西陽城頭。
“將軍你看,蜀軍將我們的俘虜都安置在營寨東邊了。”一個將領指著漢軍營寨對王凌說道。
“嗯!”王凌點了點頭,鼻子嗅了嗅說道:“我聞到肉香了,看來蜀軍已經在燉肉,準備晚上慶祝了。”
一將笑道:“蜀軍慶祝好啊,這樣咱們成功的機率就會更大。”
“要是他們喝酒就更好了!”
“這個應該不會,諸葛亮此人軍紀嚴明,眼下戰事還未結束,應該不會讓士卒喝酒。”
王凌嗅著傳過來的肉香味,心中對於晚上的進攻更加有了把握,擺了擺手道:“你們也看到了,我軍的俘虜都被諸葛亮安置在了營寨東面,天黑之後,待蜀軍營寨傳來鬨鬧聲,你們就率兵進攻蜀軍營寨東部區域,救出我們的人。”
“諾!”
很快天色便黑了下來。
漢軍營寨傳來一陣陣鬨鬧聲。
“吃肉了吃肉了!”
“彆著急,一個個人,都有份!”
城頭上,魏軍聽見蜀軍營寨傳來的鬨鬧聲,頓時來了精神:“蜀軍開始了,咱們快殺出去吧!”
王凌立刻下令道:“立刻率兵殺出去!”
漢軍有幾萬人,牲畜攜帶的並不多,一個人最多也就分一碗肉湯喝,這頓飯對於士兵來說,幾分鐘便會結束。因此王凌不敢多耽誤,聽見漢軍在吃晚飯,便立刻率兵殺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