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繼續說道:“去年陛下在關中大勝魏國,奪得關中,定都長安,打得魏國元氣大傷。
我主見此,便想要進攻魏國,摧毀魏國在淮南的兵力,以期策應陛下,兩路夾擊,儘快掃平偽魏。
故而我主設下詐降之計,在石亭擊敗曹休,斬獲兵馬七萬,只可惜我江東實力還是太弱,沒能留下曹休,以至於曹休逃回了合肥,無法繼續擴大戰果。”
張飛怒道:“你說了半天,可這與孫權稱帝又有何關係?”
張溫頓了頓說道:“事情便要從我主率兵返回建業之後說起了,石亭一戰,我江東重創魏國,雖然沒有拿下多少土地,但也斬獲了七萬魏軍,以魏國在淮南的兵力,再也沒有能力進犯我江東了。
這大殿之中,有一半都是將軍,諸位將軍想必也知道,習武之人之所以投身軍旅,許多人都是為了建功立業,封妻廕子。
因此回到建業之後,許多將軍,便建議我主稱帝。”
劉禪冷聲道:“所以孫權便稱帝了?”
“哎,這也是無奈之舉啊!”張溫嘆了口氣道:“那些將領想要建功立業,博取功名。如今他們眼見大漢與魏國那些將領已經是封候拜將,食邑上千戶,哪裡能不眼熱呢?
因此每日早會,他們皆是勸我主登基稱帝。我主他去年甚至躲起來有半年不理政務了。”
張溫這話倒不是在撒謊,古之立國稱帝者,為彰顯賢德,都要經過三請三辭才行。
而孫權更牛逼,他經歷了五請五辭才稱帝。
倒不是孫權謙讓亦或是不想稱帝,而是因為劉禪在得知石亭之戰即將爆發之事,曾下令荊州擴軍。
孫權得勝回到建業,荊州便在開展擴軍的工作,孫權見此,便覺得劉禪是有意進攻江東,所以孫權一直忍著沒有稱帝,這才鬧出五請五辭的事情。
從去年五月石亭之戰結束到今年開春這大半年的時間,孫權一直都在觀望局勢。
他準備稱帝的事情,劉禪肯定是知道的,如果劉禪對此非常憤怒的話,一定會有大動作,比如派遣使者前來江東試探,比如讓關羽回到荊州做威懾,比如陳兵江夏邊境之類的。
但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所以孫權覺得劉禪應該不會對此大動干戈,所以耽誤了大半年才稱帝。
但孫權卻不知道,劉禪是故意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就是為了讓他稱帝,然後與他徹底反目。
張溫繼續說道:“那些文武見主公不願稱帝,一個個心灰意冷,有意離開我主,另投他人。而當年荊州一戰,我江東在荊州折損了許多將領兵馬,我江東文武中,不缺乏與他們關係親厚者。
所以他們大多不願投奔大漢,而想投奔魏國,如果這些人投奔魏國,那江東必定分崩離析,江東之地,也必定為魏國所有。
屆時魏國得到江東,必定實力大增,陛下想要掃平魏國,就更加困難了。
眼見我江東人心離散,即將分崩離析,我主為了聚攏人心,也不得不順從他們的心意稱帝。
微臣聽說,當年曹丕篡漢自立,大殿之中的文臣武將請昭烈皇帝順應天命,繼承大統,他同樣不願稱帝,陛下曾以如不稱帝則人心離散來規勸昭烈皇帝,他這才願意稱帝。
陛下深知文臣武將有建功立業之心,如不能封候拜將,必將人心離散,想必能體會我主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