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始建於公元196年,由曹操下令修建。
可潼關是關中的屏障,曹操當時的勢力在兗州,豫州一帶,為什麼要隔著上千裡去修建潼關呢?
更何況在潼關東邊不遠,還有一座函谷關,曹操又為何要捨棄函谷關,修建潼關呢?
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曹操脅天子以令諸侯,將東逃的劉協,從洛陽接到了許昌。
當時西涼軍閥仍舊有很強大的勢力,如李傕,郭阿多等輩,對於劉協一直是虎視眈眈,將其視為掌中物。
當時劉協東逃,二人亦率兵追趕,可惜被曹操截了胡,給接到了許昌。
曹操當時的勢力在兗州,豫州一帶,其敵人是袁術,呂布,劉備,袁紹等輩。倘若李傕等西涼勢力又為了劉協與他為敵,出關中進攻兗州,那他可就是四面皆敵了。
所以為了預防西涼軍閥,曹操在迎接劉協之後,開始修建了潼關。
原本,在潼關的東邊,也有一座關隘,名叫函谷關,函谷關同樣是關中的門戶,先秦時期,秦國憑藉函谷關之險,不知阻擋了多少次六國的進攻。
原本曹操可以憑藉函谷關來預防西涼軍閥的。
可是東漢末年,黃河水位下降,加之函谷關坐落的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
北邊的黃河水位下降,南邊的森林植被被破壞,函谷關便有了破綻。再有就是函谷關年久失修,所以先秦時代的函谷關已經失去了天險的作用。
若敵人從東邊進攻,函谷關還有些作用。但敵人若從關中向東進攻,防禦效果則不大理想,於是,位於淆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
潼關位於名為麟趾原的黃土塬體上,和函谷關所在的稠桑原一樣,麟趾塬也是頂面平坦,且從秦嶺,華山延伸下來直到黃河岸邊。
但與函谷關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稠桑原之中,而潼關則位於海拔550米的麟趾塬之上。
麟趾塬東側是名為遠望溝的深溝,西側是名為禁溝的深壑。
二溝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覆沖刷下變得壁如刀削。
潼關初建時,從函谷關方向來的敵人想要經過麟趾塬必須先登上塬頂,再下禁溝,然後順著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黃河三水交匯之處才能進入關中。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經之路上。
但是,一般而言,但凡守衛重要城市首先靠的就是外圍的關隘,僅僅憑城拒守總是不明智的。
所以想要登上潼關拒守的黃土塬體必須要經過潼關第一道門戶——金陡關。但即使打破金陡關,前面還有一條名為黃巷坂的窄路。
想登麟趾塬,只能透過黃巷坂。
這條路和函穀道一樣,南面緊靠高原,北面和黃河之間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臨絕澗的形勢,中間唯有一孔道,寬僅數米,僅容單車,也是丸泥可塞。
當地人亦稱之為“五里暗門”,“五里”言其長度,“暗門”形容其險峻。因為道路奇險,所以非常適合伏兵。
這是潼關東邊的防禦工事,潼關東有金頂關和黃港坂為屏障,想要從東方進攻潼關,可謂是難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