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聽了諸葛亮的話,面帶驚訝之色,旋即又搖了搖頭道:“這龐德之事,我卻是不知,只是儘管如此。我軍從劍閣至陽平關,千里迢迢,又是山川險道,兵馬,糧草輜重難以執行。
若是我軍出兵延誤了期限,夏侯淵在我軍出兵以前就奪取了陽平關該如何是好?在者,就算我軍成功抵達了陽平關,若無法再短時間內擊敗夏侯淵,到時候僵持日久,糧草無法維繼,又該如何?
此計太過冒險,我認為主公應率領全部兵力從巴中出兵,集中優勢兵力對決曹操主力,若能擊敗曹操,那麼夏侯淵的偏師便不足為道了。而且軍師行事,一般不是穩中求勝嗎,為何今日,獻此奇謀呢?”
李嚴此言一出,眾人之中,除法正外,皆紛紛點頭贊同。
諸葛亮搖頭笑道:“正方所慮者,乃是夏侯淵其人以及糧草難以運送的問題。
夏侯淵方面,我事先已經說過了,此人只有匹夫之勇,兵馬多是西涼精銳,在武都陽平關一帶,並不能發揮優勢。攻城略地就更不是長項了,而龐德只要據守陽平關,便不必擔心陽平關被夏侯淵所奪。
至於糧草方面,我平日一直喜愛研究些機關之術,在荊州時我便受到世子的啟發,與世子一起研究過一種車,此車可用於山地運輸,只需一人操控,無需牛馬拉運,極為輕便,入川之後已經研製成功,可以解決糧草的運送問題。
至於我行事風格,正方卻是錯了,我行事雖然穩重,不愛弄險,但兵出陽平關,卻不是行險,而是有必勝的把握,我才建議主公這麼做的,此乃奇正,而非弄險!”
聽到這裡,坐在劉備身邊的劉禪淡淡一笑。
後世之人,大多覺得諸葛亮用兵風格穩重,不愛弄險,卻是錯了。
這一說法,主要是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關。
諸葛亮拒絕的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議,便讓世人覺得他用兵太過穩重,不愛弄險。
然而一個優秀的統帥,用兵沒有弄險之說,他們會審時度勢,思考每一步進兵方略的可行性。每一步,都是經過精確的計算而走的。
而奇謀,雖奇卻暗藏奇正,雖奇雖險卻是有勝利的把握,沒有一個將領,會用沒有把握的奇謀險計。
而北伐,本就是在弄險,一但失敗,蜀漢便將覆滅,可見諸葛亮的一生都在行險,然雖行險,但諸葛亮卻有把握就算不勝,也不會大敗,這就是奇正。
至於木牛流馬,在後世頗為知名,基本上懂一點知識的人都聽說過此物。
不過這木牛流馬,是諸葛亮在北伐後期才研究出來的,劉禪以前在荊州無事做的時候,想到了這一點,便跟諸葛亮一起研究過此物。
木牛流馬在後世極為知名,甚至有許多人研究過他,劉禪對三國頗為喜愛,因此劉禪以前也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
諸葛亮的智慧,加上劉禪後世的知識,經過這些年的研究,終於成功製造出了木牛流馬。並且以劉禪的猜測,如今的木牛流馬,應該比歷史上的更甚一籌。
劉備聞言看了看一旁的劉禪,見他面帶笑容,知道諸葛亮所言非虛,連忙說道:“軍師竟造出此等神物?如今何在,快帶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