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等了半日,並未等到府衙的回信,倒是等來了陳大人的信。
楊瑾展信一看,面露詫異。他看了眼馮知春,把信遞給她。馮知春奇怪地接過來一看,也十分驚詫。
陳大人在信中提到,希望馮知春能夠和楊瑾一同回到災區教授炊事班的廚子們善用食材。
雖說馮知春已將方法教授給了醫館的廚子們,可不論用書信文字,還是叫醫館的廚子去面對面教授。效果應都不如馮知春這個師父來的好。
“這倒是個機會。”楊瑾道。
他指的是尋找知夏和知秋的機會。
陳大人是京城派來指揮救災的大官,救災上人員的調動和物資的補給雖不會由他親自來做,但都需要讓他第一時間一一過目,自然劉大夫與知夏知秋到底去了哪一處災區,陳大人一定是清楚的。
楚雲知道馮知春打算前往災區,也請求馮知春帶上她同去。
楊瑾的病好的也差不多了,四人便不再在醫館久留,立刻整理行李,當天就跟隨送信計程車兵趕回陳大人所在的駐地。
陳大人再聽過馮知春的請求後,立即就叫來負責的官員,找出了劉大夫去往的災區,並派兩名士兵快馬加鞭前往,去將馮知春的弟弟和妹妹帶回來。
馮知春千恩萬謝,在等待的日子中,她也向炊事班的高廚子等人傾囊相授,教授了他們許多善用食材的方法。
高廚子等人原本見馮知春生的貌美,身材纖細,細弱的手臂連口鐵鍋都拿不起來,只以為藥童子說的都是誇大言辭。等親眼見馮知春捲起衣袖揉起面團燒起菜,真正吃過她做出來的菜餚時,才對她刮目相看,再不敢小瞧她。
在這裡,馮知春也聽許多人談起楊瑾是如何治水的。
許是楊瑾總愛看那些奇門怪道的遊記、閑書,受書中的啟發,他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議。
有人說能得陳大人的厚愛,楊瑾這次必定高中。
也有人說便是得了陳大人的喜愛又如何,治水才剛開始有起色,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考試的日期一拖再拖,等到夏末就再沒有複考的機會了。
馮知春仰頭望去,這幾日天氣都不大好,漫天蓋著雲,灰濛濛的,彷彿正醞釀著雨水。堤壩正在建設之中,如果大雨這時候歸來,結果可想而知。
陰沉的天氣裡,人們亦提不起力氣一般,焦躁不安的氣氛悄悄彌漫著。
不管如何不願,磅礴的大雨仍舊如約而至一般。
高廚子掀開門簾走進來,他穿著一身蓑衣,正滴滴答答地滴水,很快把他身後和四周的土地打濕。
他嘴裡低低咒罵著這個鬼天氣,抬頭一看,雙目登時一亮,道:“姑娘,你不在屋裡待著怎麼在這?”
馮知春正坐在菜盆旁洗菜,見高廚子進來,便停下手裡的活,笑道:“閑著無事,便來了。”
高廚子張開嘴想說什麼,頓了頓,又咽下想說的話,換了句道:“咱們營中的兵都是好手,你且寬心。”
雨已斷斷續續下了四五天,雖然之前治理的效果顯現,河水水位還未突破警戒線,但眼見著水位一日比一日高,大家心頭還是頗為不安。
偏生這個時候傳來壞訊息:有人煽動災民情緒,反為流寇,奪取物資。
報上來的災區中,便有知夏和知秋所去的那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