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天地也正如盤古所說,靈氣稀薄,不適合修煉仙法。好在盤古也指出了另一條路,探索“魔功”。
然而,這條路祭族走的並不順利。魔功比起仙法要危險的多,祭族想要創造出修煉地魂的法門,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祭族都在心中種下了“心魔”,化身成了沒有意識,只有一股執唸的“魔”。
如果天魂代表理性,那麼地魂就代表著感性。修煉天魂,生靈會更加“清醒”,做事理智,而修煉地魂則相反,生靈會憑著自身情感行事,極其容易走向極端。
燧皇的兒女,伏羲與女媧。九幽國上古神話中記載著,他們是兄妹亦是夫妻,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女媧燃燒天魂後,命魂也受到影響,她的生命已經快要枯竭。伏羲心急如焚,整日研究仙魔之道,仙法已經救不了女媧,只有魔功讓他還抱有希望。
盤古隱約提到,天魂地魂相生相剋,只有兩者達到平衡才能生生不息,生命不止。
女媧從昏迷中醒過來後,伏羲就整日與她探索修煉地魂之法。可惜,女媧時日不長,他們剛研究出一些成果來,女媧的生命力就已耗盡。
女媧再次使用祭族的獻祭之法飛升之法),將肉身化作了一塊七彩石頭。這塊石頭也正是後世九幽國人所說的“女媧石”,只不過九幽國人一直以為女媧是以石頭補住了天上的窟窿,他們便稱“女媧石”為“補天石”,卻不知女媧是死後化作了石頭。
伏羲將女媧石安置在了家中,他們居住在一座山上,而這座山正是洛山!
祭族人死後,肉身與天魂可以化作凡物,而地魂卻會被封印在凡物中。後世的人們常常“睹物思人”,實則也是因為一些舊物中包含著主人的一絲情感,若他人以思念之情注入舊物,彷彿也能感受到對方的情感。
伏羲終日守著女媧石,他創造出七絃古琴,以音自己對女媧的思念。在每日的演奏中,他隱隱摸索到一絲修煉地魂的方法。
他用音樂寄託自己的情感,竟也發現自己的地魂逐漸強大起來。他終於認識到,地魂的修煉之法比他想象中更要玄妙。
燧皇的生命走到盡頭,伏羲接任了族長之位。盤古留下遺願讓族人不要飛昇天界,留在原界。但這片天地裡靈氣稀薄,祭族壽命大大縮短,也無人研究出一套完善的修煉地魂之法。如此下去,祭族依然會走向滅亡。
伏羲下令,允許祭族與土著生靈結合,繁衍後代。他發現祭族在這裡難以修煉仙法,一直以來,祭族以靈力源力)為生,如今這裡的環境對他們來說算得上是惡劣,而當地的土著卻能很好的適應環境。
為了讓祭族血脈更大壯大,他允許族人與外族結合,但那外族絕不能是青盟軍人。
伏羲也將天算文明帶給了當地土著,他發現這些土著雖然肉身脆弱,但是領悟力極高,他們很快就能理解修仙之法,只是因為肉身限制,修煉起來也很緩慢。
但是,當這些土著得知,除了仙法外還有魔功,他們便又開始探索起魔功,一時竟也有些進展。
土著修煉仙法難,因為天地靈氣稀薄,自身天賦也差,但他們探索起魔功來卻別有建樹。時而就會出現一兩個練魔功“走火入魔”的土著,但這些走火入魔之人都是異常強大。
伏羲又辭去了族長之職,他想專心研究修煉地魂之術,他將族長之位傳給了神農。
神農是當之無愧的族長,他一心想著追捕青盟軍,想要除去隱患。他也繼承著盤古的神通,擁有天通眼。
他發現踏虛境的青木族可以將自身化作平凡的樹木,隱藏在山林之中。這些青木族人想要製作星空樹種,再次開啟星門,讓遠徵軍進入地球,但這一切都逃不過神農的天通眼。
神農本就是踏虛小成,安身到地球後,他一直焦慮不安,迫切的想要消滅殘餘的青盟軍。也正是因為這迫切的心情,他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依然修煉至踏虛大成。
他整日以天通眼查探四方,若發現青盟軍或者星空樹種,他都是第一時間去消滅他們。
由於神農長期出沒于山林之間,後世的人們便傳出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而上古歷史中所說的“三皇五帝”,其中“三皇”正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地球上的青盟軍躲不過神農的天通眼,他們遲早會滅亡。但天算星已成為青盟在原界的大本營,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尋找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