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傳來了鬨笑的聲音。
對政治的調侃,幾乎是這類脫口秀節目的慣例了。
只不過這一次,比較露骨而已。
不只是北美的脫口秀節目,立場保守的紙質媒體也是一樣。
比如在最新一期的《紐約時報》在報道中便宣稱,華國向國際社會開放“火種”計劃,是在為其展現太空霸權的野心鋪路,呼籲北美本土的研究機構和學者謹慎參與該專案。
將這篇報道從頭看到了最後,陸舟只是笑了笑,沒有任何的反應。
美國人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畢竟從冷戰時代建立的太空霸權,已經成為了美國國家榮譽的一部分,而這份驕傲如今受到了後起之秀的挑戰,北美的媒體會在這個問題上如此同仇敵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不過,這樣的報道,幾乎產生不了任何影響。
與大多數保守主義者的平民不同,大多數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者都是國際主義者,而他們的研究成果造福的也大多是全世界。誰願意負擔經費供他們繼續研究,那麼他們便會替誰工作。
只要“火種”計劃開放的訊息放了出去,甚至不需要過多宣傳,他們自己就會買上機票飛過來。
除非美國人打算重啟生物圈三號,或許勉強還有點用處,畢竟在經費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多數學者還是更願意去軟硬體條件更好的北美從事此類研究。
然而很遺憾,指望美國國會為這個計劃買單,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
加利福尼亞的實驗堆和NASA申請下來的“阿瑞斯”計劃都是經費黑洞,即使是美國也很難在承擔兩個超級工程的同時,再去負擔一個大型科研工程。
哪怕這個經費黑洞,比前兩者看起來小不少……
至於期待華爾街出錢,那就更不現實了。
洛克菲勒財團已經被這個生物圈二號坑過一回,如果沒有特別的理由,沒有哪個資本家會再往這個大坑裡跳一次。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很快到了春節前。
所有的發射工作已經準備就緒,需要投送到月球上的裝置,也已經裝載到了蓄勢待發的祥瑞號上,準備在春節的那天為全國人民送上一份別具一格的大禮。
距離發射只剩下48小時。
科工局的李局長,乘坐高鐵從上京趕來了金陵,到了站之後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去找,第一件事兒便是坐車去了發射場地,找到了正在現場指揮工作人員進行準備工作的陸舟。
當看到腳步飛快向他走來的李局長,陸舟略微愣了下,隨即笑著問道。
“李局長?你怎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