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用你說啊,我早就給他安排上了,”一杯白酒喝下肚,王增光面色紅潤,笑著說道,“以後咱們核工業集團,包括585所在內的全部研究單位,評職稱的時候投在《未來》上的文章,直接當頂刊用!被子刊收錄的論文,一律按照一區的標準作為參考!”
雖然是藉著酒意說出了這句話,但王增光的語氣,卻不像是開玩笑的樣子。
聽到了他這句話,包括李健綱院士在內,不少人的臉上都露出了詫異的表情。
這可是核工業集團!
國核心電領域的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如果說東亞電力是發電賣電的,他們就是搞核電設施建設的,兩家企業分別佔據了國核心電領域的半壁江山。
這麼一家擁有上百所研究單位的核電巨頭,居然選擇了一本還沒出刊一期的期刊作為評選職稱的參考,並且還是直接當頂刊的標準……
不得不說,這聽起來確實有點兒駭人聽聞了。
不過,在座的學者們雖然意外歸意外,卻也沒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妥。
畢竟這位創刊人可是可控聚變之父,即便已經身在此界之外多年,但沒有人會懷疑他在這個領域的權威。
哪怕是當今可控聚變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王增光和李健綱院士兩人。
畢竟,若是沒有那個人的話,聚變之火的點燃還不知道有幾個五十年要等……
“陸院士的學術聲譽和能力我還是信得過的,如果他都信不過,這個世界上也找不出來幾個比他更靠譜的了。”喝了一口白酒,李健綱院士感慨了一陣子,下定了決心開口,“我決定了,從現在開始,咱們廬陽物質研究所,在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定上,也將《未來》及其子刊,納入一區分割槽!”
以核工業集團和廬陽物質研究所的研發能力以及在行業內的影響,再加上肯定會跟上的東亞電力,有這三家單位的研發機構供稿,《未來》能不能辦下去不好說,至少其在核工業領域的地位已經無人能出其右了……
……
遠在金陵的陸舟並不知道,他的期刊還沒出來,就已經被這麼多老朋友給“安排”上了。
事實上不只是可控核聚變領域,甚至不只是他的老朋友,幾乎就在《未來》期刊創刊的訊息傳出去之後,整個國內學術界都在興奮地討論著這件事情。
未來。
譯名Future。
這個光是聽著便令人充滿無限遐想的名字,總讓人不禁聯想到學術界兩大全領域通用的頂刊——《Science》和《Nature》。
雖然陸舟並沒有公開表示這本《未來》對標的是哪一家期刊,但還是架不住人們任由思緒發散。
多少年來,不管是職稱評定還是業績考核,哪怕是博士的畢業論文,外文期刊基本上都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共識了。
不只是因為學術界的話語權被掌握在西方世界的手中,事實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多數的研究機構不管是不是在北美,或多或少都在為美國人打工。
哪怕有些領域美國並非是絕對的強勢,但僅僅是因為學術界的中心在那裡,無論是出於個人還是集體的利益訴求,一名學者在研發方向甚至是課題的選擇上,都會更多地考慮能夠解決關鍵性的問題。
而什麼問題是關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