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大概三天的時間,STAR仿星器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完成了對實驗資料的整理。
而與此同時,負責將這些資料匯總的陸舟,也完成了相關論文的寫作,並且最終將這篇有三十多人署名的論文,投稿了《科學》期刊的編輯部。
就在他剛剛完成稿件投寄的時候,手機的鈴聲便響了起來。
拿起手機看了眼,只見是潘院士打來的,於是陸舟便按下了接通鍵。
而幾乎是電話剛一接通,電話那頭便傳來了老潘充滿笑意的聲音。
“你這傢伙可以啊,你這回可算是把老周的臉給打疼了。只把他這會兒正在頭疼著,怎麼吐出去的吐沫再咽回去吧。”
聽到了這句話,陸舟靠在了辦公椅上,做了個無奈的表情。
自己把臉湊過來了,這也能怪他嗎?
不過就算他說是誤傷,大概也不會有人信吧。
停頓了片刻,潘院士換上了認真的語氣,繼續說道:“說實話,原本聽說你將第二次實驗的目標定在三十分鐘,我就已經夠詫異的了。現在沒想到我還是低估了你的本事,只怕就是德國人自己也沒想到,他們的EGA裝置還能廢物利用到這種程度吧。”
雖然時間只是翻了一倍,但這其中的難度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
毫不誇張的說,單是這份成績,他們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研究,已經將世界甩開一大截了。
“接下來呢?下一步你打算怎麼做?”
聽到這個問題,陸舟淡淡笑了笑,說出了自己的打算:“下一次,我打算玩真的。”
聽到這句話,潘院士神色微微動容,用不敢相信的語氣確認道。
“示範堆?”
握著手機的陸舟點了點頭。
“沒錯。”
從陸舟那裡聽到了肯定的答覆,電話那頭的潘院士倒吸了一口涼氣,心中的震撼無以復加。
在讀音上,實驗堆和示範堆似乎念起來很像,但卻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
前者只是能夠滿足等離子體實驗最基本實驗需求的實驗裝置,而後者則是要求實現從等離子體約束到聚變反應再到電能輸出等一系列環節的示範反應裝置。
不出意外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臺示範堆都將成為華國,乃至全世界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樣板工程。
毫不誇張的說,相比起後者,前者只能算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