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邀請函的不只是李榮恩教授。
同一時間收到邀請函的,還有老唐、盧院士。
發完了這三張邀請函之後,陸舟忽然發現,自己當初的擔心似乎完全是多餘的。
算上老爹老孃加上小彤,金陵大學的三名教授,自己的五名學生,以及學姐……好像名額已經用的差不多了?
至於剩下的兩個名額,陸舟想了半天也沒想怎麼處理。
德利涅教授在法國參加歐洲數學學會年終會議,費弗曼教授和他一起去的。
至於威滕老人家……
雖然他的話可能會對諾貝爾獎晚宴充滿興趣,但很遺憾他這會兒正在CERN參與一場國際理論物理學界很重要的會議,同樣抽不出時間來。
看來聖誕節前的這幾個星期,大家都很忙。
至於請以前的室友……
湊不夠三個名額,總感覺落下誰都不太好。
思來想去也沒想出來一個好的注意,陸舟最終決定將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名額空著就空著吧,沒必要非得湊夠十四個人。
比起為這種事情煩惱,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比如,為SG1材料的工業製備,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
在實驗中他們獲得的樣品,基本上都是透過化學氣相沉積法,透過高溫碳源氣體在襯底上沉積一層碳原子膜,再溶解襯底得到石墨烯材料。
然而光是這樣還不夠,這種工藝得到的僅僅只是最初的石墨烯原料。為了讓它能夠在101K溫度下實現超導,還要對其進行N摻雜等等一系列的工藝。
其實這些東西本來應該是由工業界去思考的,但陸舟等不了那麼久。
等到終於有拉澤爾松教授這類技術出身的工程師“腦洞一開”,看中了這塊利潤微薄但根本不存在競爭對手的市場,只怕他的任務早就涼透了。
就目前而言,超導材料應用最廣泛的領域還是科研本身。
不過好在陸舟之前也有看過一些工業設計方面的閒書,去工科教授那裡蹭了幾堂課,結合他LV2的工程學等級,將這些陌生的知識吸收掉難度也不算很大。
讓他從頭到尾設計一條生產線出來可能做不到,但將實驗室製備方法進行改進,找到一條成本更低的合成方法還是可行的。
實在不行,他乾脆就用實驗室方法合成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