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0~???學科經驗。500點積分。抽獎機會(50%垃圾,30%樣品,10%圖紙,10%特殊)
】
任務本身沒什麼槽點,不過這系統的論調倒是和薩羅特教授的觀點有點像。
也不知道是它高估了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還是純粹看自己讚的積分太多了,想從自己的積分儲備中坑掉一點。
不過,既然系統對鋰空氣電池這麼有信心的話,陸舟覺得,自己或許應該認真考慮一下,將那個籠狀碳分子的專利從斯坦利教授的手中買過來。
反正大概也花不了多少錢。
看著三個任務,陸舟在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選擇了任務1作為自己的主線任務。
相比起危險性過高的任務2和暫時看不到希望的任務3,任務1無疑是一個難度相對較低,又具有很強可塑性的任務。
只不過關於“獎勵經驗與宿主在課題中的直接參與度成負相關”這點,系統的意思似乎是希望他將這個課題交給學生獨立完成,而不是他親自出手解決……
陸舟摸著下巴陷入了沉思。
這就有些難辦了。
……
就在陸舟思考著該如何完成下一個任務的時候,在賓漢頓大學的材料學研究所內,響起了一聲憤怒的咆哮。
“裡卡多!你給我出來!該死……那個蠢貨跑哪裡去了。”
挨個科室搜尋裡卡多身影的斯坦利教授,眼中的怒火彷彿就要噴射出來,明明沒有風吹過,他的鬍子卻是在一顫一顫地抖著。
顯然,他已經憤怒到了極點。
這段時間裡,已經有不少實驗室對他的論文表示了質疑,表示在重複試驗中無法還原他的實驗結果。
對於這些質疑的聲音,斯坦利教授自然是憑藉自己的影響力壓了下來,用“你做不出來不代表別人做不出來”給嗆了回去。
這種回應聽起來似乎有些無理取鬧。
然而對於學術界而言,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雖然科學的本質是在於可以重複,但並不是每一項“科研成果”都是可以被重複的。
畢竟即便實驗報告已經將操作流程寫的事無鉅細,一些細微的差別也可能會到導致同樣的實驗步驟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而且事實上,籠狀碳分子也確實有抑制穿梭效應的作用。
只不過,它的效果遠遠不如斯坦利教授在論文中描繪的那麼驚人罷了。
就在學術界對他的研究成果漸漸失去興趣的時候,工業界的反應也開始漸漸不耐煩了起來。尤其是埃克森美孚,看著無動於衷的市場,也越來越不耐煩了。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這一個月來,斯坦利教授一邊穩住了埃克森美孚,一邊想盡一切辦法,試圖讓那個籠狀碳分子變得稍微有用一點。
然而不幸的是,無論他用何種混合方式來製作正極硫材料的骨架,都無法阻止多硫化合物向電解液中擴散。往往電池才迴圈了兩百多圈,正極材料就已經流失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