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老的眼睛發亮,雖然更加的看不懂,但他卻看見了新能源的曙光。
心中暗歎一聲果然如此,陸舟放下了手中的粉筆。
MRS會議上,沒有人能看懂他的數學證明,一群鋰電材料的大牛們只能看著他的結論點頭,一個出來提問的都沒有。
在這裡,也是一樣。
……
其實在研究“殘骸一號”的時候,陸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不是關於技術本身,而是技術之外的東西。
客觀的來講,一項技術的誕生,必然是符合某種客觀規律的。
以隨處可見的拉鍊為例,人類文明為了遮體發明了衣服,為了讓衣服更方便的穿戴,在社會生產活動中逐漸發明了紐扣。很快到了19世紀,工業革命使得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發生了飛躍性的突破,進而誕生了拉鍊。
基於同樣的理由,陸舟相信,掌握鋰空氣電池技術的高等文明,絕對不是一開始便掌握著這項技術。
在它們的文明史上,一定存在著類似於前置科技的東西。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話,鋰硫電池的可能性很高。
殘骸一號負極材料中的碳奈米小球,雖然和鋰硫電池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存在著一定的啟發性。
沒有任何技術是一蹴而就的,在應用到鋰空氣電池中之前,類似的空心碳球技術,必定在其它地方得到過發展。
考慮到系統任務的那個提示,直覺告訴陸舟,那些空心碳球或許會成為解決鋰硫電池技術瓶頸的關鍵。
於是,在研討會上,他說出了這個不成熟的觀點。
至於能不能讓人信服,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研討會結束後,出席會議的人紛紛離場。
坐在位子上還沒動的王教授,表情卻是有些不悅。
雖然按理來說,他沒有不爽的理由,畢竟他是搞碳硫複合材料的,空心碳球也是碳硫複合材料的一種,但陸舟對他說話的態度,卻讓他很是不滿。
擱在他的研究團隊裡,23歲的研究員,也就幹個端茶倒水的活兒,還反過來教育起自己了?
不只是如此,他認為呂老對這個年輕人的重視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