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舟心中有些無奈。
他該如何和這位呂老先生解釋,邱成桐雖然是數學家,研究的是微分幾何,但其實別人也是研究數學物理的,算半個物理學家,哪怕哪天拿了個物理學獎他都不覺得奇怪。畢竟老人家的卡拉比邱流形,可是現代弦論的基本概念之一。
而陸舟他自己,雖然被MRS會議上的“老騙子”們吹成了計算材料學的“行業標杆”,“鋰電池他爹之一”,但事實上他的研究並不涉及到鋰電池本身,算的資料大多也是理論值。
問他的意見,真不如問那些造電池的。
不過看呂老先生求賢若渴的姿態,他要是不說點什麼,反而得罪了人。
“……那我就隨便說兩句吧,您也別當真。”陸舟想了想,繼續說道,“就我個人的看法,在鋰電池的眾多方向中,鋰硫電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方向,LiS體系的理論比能量為2600h/kg。當然,它還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很多。比如最棘手的穿梭效應,以及單質硫的電子導電性差等等。”
呂開民急忙問:“鋰空氣電池呢?靠譜嗎?”
陸舟一聽這話,立刻便明白了他在想些什麼。
在前沿的領域提前佈局,大家的起點都一樣,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超英趕美的。
畢竟相比之下,無論是鋰電、鈉電、鎂電還是傳說中牛逼哄哄的矽電,像是索尼、三星這類巨頭早已在專利上提前佈局。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算你研發出來了,最終可能還是擺脫不了別人的專利壁壘。選擇一個重點研發方向,自然是選擇一個前景廣闊的方向更合適。
然而即便如此,躍進式的研究也是絕對不可取的。
尤其是鋰空這玩意兒……
陸舟搖了搖頭:“很難,非常難……那東西說白了,現階段提出來,擺明就是騙經費用的。”
不得不承認,鋰空的能量密度確實很誘人,而且相比起別人已經研究了很多年的鋰硫電池,也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術。
別說是IBM這種商業巨頭,連奧芭馬欽定的前能源部長、拿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朱棣文同志,在制定能源發展戰略的時候都差點被人忽悠瘸了。
在誘人的前景面前,鋰空氣電池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這不僅僅是鋰枝晶的問題,從純氧分離到一系列複雜的副反應,其中任何一個技術被解決,改變的都不只是電池這個行業而已。
以現代的技術,不是沒有做好回答這個問題的準備,而是根本不知道該從哪開始答起。
陸舟其實心裡清楚,一定會有人把自己的論文和名字放進PPT裡,拿著鋰空電池的概念騙科研經費。
雖說科學家的事情不能叫騙,但他還是希望,華國的科技樹能少走一點彎路,將錢花在真正需要用錢的專案上。
即便這些專案,可能缺乏了那麼點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