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過幾年他就要回國了,買房子絕對沒有租的划算。
雖然陸舟也考慮過其他房子,但要麼不合適,要麼便已經租出去了,於是搬家的事情就這麼擱置了下來。
好在小彤對住的地方也不挑剔,除了隔三差五總是拉著他的胳膊,央求他開車帶自己去費城找學姐玩之外,這段時間陸舟也沒感覺太麻煩。
這種繁忙中穿插著閒適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八月下旬,隨著新一期的《自然化學》出刊,才漸漸打破……
……
八月下旬,里約奧運會剛剛結束,新聞的熱點還沒有從對黑哨的譴責中撤出,一條新聞便悄悄地登上了各大報紙的科技面板。
而起因,是一篇刊登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學》上的論文。
它的標題只有簡簡單單地一行字,但卻抓住了所有業內人士的眼球。
原因無他。
因為投稿人提出了一種新型的PDMS材料,並聲稱透過將該材料旋塗在負極鋰的表面,可以有效解決鋰枝晶的問題。如果這篇論文刊登在其它期刊上,可能甚至不會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但,刊登這篇論文的是《自然》的子刊!
原本風平浪靜的材料學與電池領域,頓時掀起了驚濤駭浪。
雖然材料學界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鋰電池的“突破”而震驚,但這回顯然不一樣,因為審稿人是巴旺迪教授,而且根據這位審稿人的評價,他似乎透過重複實驗得到了驚人的發現……
如此驚人的訊息,自然不會簡單地被埋沒掉。
論文刊登沒幾天,在得到了幾位行業內大牛的肯定意見之後,便被不久之後發行的主刊《自然》,以及《科學》進行了Highlights。
所謂“Highlights”,大概類似於轉載,但又有別於轉載。
比如你在A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某個領域或者方向有重大突破,被B期刊看中,該雜誌就會找一個該領域的牛人把你發在A期刊的那篇文章的亮點給概括一下刊登在B期刊上(也有是自己寫Highlights的)。
這種情況在化學和生物兩個領域比較常見,發在子刊上的文章被主刊挑中並不算什麼新鮮事,但同時被《自然》和《科學》進行Highlights的,卻是比較罕見的。
相比起工業界的冷靜來說,學術界對這篇論文的態度,簡直可以用“狂熱”一詞來形容了。
如果這篇論文是真的,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並不會因此而利益受損,反而會因此受益。
原因很簡單,工業界對鋰電池的顧慮,主要便是集中在鋰枝晶導致的一系列安全問題上。如果鋰枝晶的問題能順利解決,毫無疑問大筆的研發資金將湧入這一領域。
哪怕有那麼幾個研究負極材料的實驗室被砍掉經費,也會有更多的經費和課題湧入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