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好聽點,這就是個投資回報率的問題。
武老太太覺得,為了一點小錢而失了面子,這筆買賣不划算,所以不讓吳寧去幹。
這就好像,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批評周威烈王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是廢止禮教之行,致使禮崩樂壞,天下亂法的行為。
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在司馬光看來,三分瓜分晉權,威烈王不與抨擊反而助漲,封三個晉大夫為諸侯,這是破壞禮制的行為,實不可取。如果以後大家都這麼幹,那天下不就亂了?所以得不償失。
......
這件事,從司馬光的角度來看,周威烈王顯然是賠了,封了三個諸侯壞了天下禮法,投資回報不成正比。
可是,事情總有兩面性,從威烈王的角度看那又是另一回事兒。
你說他能怎麼辦呢?
他就是個傀儡,天下諸侯誰聽他的啊?心情好了,你是周天子。惹急眼了,你狗屁不是。
不分封三位諸侯,可能他這個傀儡天子都當不下去了。
所以,威烈王還是會算賬的,封了魏、趙、韓三國雖然廢了禮制,可是他自己還能苟上一苟。
不封,可能明天就下臺了。
......
到了武則天這裡,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老太太不是周威烈王,沒有下臺的風險。
她要考慮的是利益。也就是投資回報率。
說白了,吳老九要是為了十幾二十萬貫的小財,把她的臉面丟了,那武則天肯定不樂意。
可是,吳寧要是這一下子刮來一百萬貫呢?
可能武則天得琢磨琢磨,畢竟一百萬不是小數目了,能幹很多事兒。
要是一千萬呢?
呵呵,還什麼禮不禮,面子不面子的?那就變成了,“穆子究你做的對!”
要是好幾千萬呢?
根本不用再去衡量,你信不信,下回老太太自己就得學著吳老九的套路,來坑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