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者,機謀政術、鐵腕弄權,這只是手段。
真正的帝王之術在於——平衡。
一位合格的皇帝,在制衡朝臣,平橫人心上的付出,要遠比他考慮政策來的更多。
說白了,在窮人與富人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文臣與武將之間,派系與朋黨之間,尋求平衡點,這才是為君之道。
而武則天這一次,顯然是沒有做好。
太平一家獨贏,讓她徹底置身一個被動之地,進退兩難。
......
以李諶為首的聯名上書,言之鑿鑿,武則天也無力反駁。
說白了,理性、剋制、時刻保持中正,這是老太太應該做的。
不讓百姓涉險,也是應當應分。
李諶在奏摺裡寫的很明白:報國之心當有,卻不可一味放任,否則就是盲目之大。
任其滋生,必生禍端!
不自大亡國,也是窮兵黷武的自耗國力。
如今,靺鞨、西域之局未定,蠻夷當道,妄言拓疆,必有隱患。
然,坊間莽撞之民四起,朝中不得不防,不得不治,不得不警。
當暫緩拓邊之心,穩固民意,教化百姓理性、剋制方屬正途。
聽聽,特麼李諶一個大老粗,頭一回把文章寫的這麼好,卻是連老太太也無力反駁。
而一眾文武跟著這麼一鬧,皆舉大義之旗,攜民情之憤,聯名向老太太發難。
縱使是武則天之狠,也說不出半個“不”字。
怎麼辦?
這是個難題!
之前說過無數次,老太太畢竟是個女人,打座這個朝堂實屬不易。
所謂不進則退,骨子裡的不能認輸的意志,讓老太太不敢輕易服軟。
誠然,這麼一次示弱,倒還不至於讓武則天的統治產生鬆動。
凡事有一就有二,不到萬不得已,武老太太是不想就這麼認輸的。
只是,不認輸又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