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國要立典型,活著的孟信才是好榜樣。
不能才剛向全軍介紹了這個為兄弟復仇在前線放死四個敵人的英雄,回頭沒過三天讓敵人打死,那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後來的幾天,孟信駐守的河灘陸續來過幾次敵人,似乎對岸的英格蘭叛軍已經知道在這有一名兇狠的明軍火槍手,他們每次游過來都不再是單個行動,目的明確地搜尋著什麼。
有時候看見超過三個人,孟信就會放他們過去,少於三個,就等他們走近到三十步再放銃,這個距離除非運氣太壞,否則很少有打不準的時候。
何況他現在有三杆銃了。
他已經摸出規律,不但兩個人的小隊可以打一下,就連三個人的小隊也可以試著打一下。
只要打傷一個,剩下兩個人就會慌張,要是打傷兩個,剩下那個人一定會向河對岸跑。
何況就算剩下兩個人不慌張,還有五顆鉛丸、一根弩箭等著他們。
三眼銃這個玩意,在與防護很差的敵人近距離戰鬥中實屬神器,至少對放銃的人來說非常壯膽,還能令敵人極為膽怯。
畢竟人在大多數時間還是相信技術的,面對一個端著鳥銃的人,被瞄準的心裡可能會寄望於對方鳥銃的技術不好,有打偏的可能。
但面對有一個夾著三眼銃的人,被瞄準的人連祈求運氣都顯得多餘。
就連放銃的人都不知道點放出去這三顆鉛丸會打到哪裡,被瞄準的哪兒知道呀,三根銃管直接形成一種心理上的震懾。
但說到底,孟信認為最好的火器還是銃管有天下太平銘文的燧發鳥銃。
其實他心裡特別納悶,這火繩鳥銃與燧發鳥銃看起來在製作工藝、成本上並無太大區別,可用起來能發揮的作用卻差別極大,那大明為何要做這麼多火繩鳥銃?
當然這個‘並無太大區別’並不單單是因為愛爾蘭都不會造,還因為它倆長得也基本一樣。
孟信沒少在私底下吐槽,基本上用燧發銃打死一個人,就會對自己的小跟班嘀咕一遍。
他們哪裡知道大明心裡的苦。
還不都因為陳沐,不過幾年的極短時間,他要求用火繩鳥銃完成替代快槍、三眼銃、火銃作為一省都司軍器革弊的標準之一。
結果這幾年剛過,萬曆皇帝又要求要用燧發鳥銃完成替代火繩鳥銃作為革弊標準。
可折騰死人,人家西北邊軍還玩弓箭呢,你們這內衛的就連火繩鳥銃都看不上了。
孟信持之以恆的復仇,終於引起了敵軍注意,多次有人向德雷克反應在某個地段的偵查步兵渡河會遭受火槍手伏擊後,終於向孟信所在的地方派遣了一支七十餘人的小隊。
這一次,黑壓壓的敵人從岸邊登陸,戰壕裡握著鳥銃的孟信內心極為平和。
他看著銃兵上被燻出的十幾個黑點,長長地吐出口氣,轉頭對小跟班道:“你走吧,我已經報完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