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旦與陳九經加入這次規模龐大的遠航,他們心中有一種預感,他們看見的不是西班牙。
那不是新大陸上武力挫敗後無力競爭卑躬屈膝的新西班牙,也不是加勒比海超過三百條戰艦商船的百舸爭流的阿爾瓦艦隊。
阿爾瓦知道兩個年輕的明國船長都是陳沐的義子,似乎在危機重重的年代人們都無可避免地會產生這種血緣之外的認親關係來加身彼此互信,在長達五百年的時間裡被羅馬統治的伊比利亞一樣有這種傳統。
登上阿爾瓦旗艦的李旦對西班牙的龐大船隊讚賞毫不吝嗇,哪怕他對西班牙艦隊的編制並不清楚,但只是用眼睛去看,就知道這支艦隊在海上對所有人都意味著龐大威脅。
西班牙的主力戰艦一直都很大,因此被明朝人稱作大肚船。
在大西洋上的西班牙艦隊更是如此,運輸兵力與輜重的三百餘條戰船商船中有近百條規模超過四百料大鯊船的蓋倫船,噸位在五百至一千四百的大型蓋倫船有四十六艘,統統在艦首配備口徑龐大的重炮。
“這些戰船,本是國王為對付你們而下令建造的。”
旗艦高達六層的艉樓裡,阿爾瓦公爵老邁而面板鬆弛的手覆蓋在窗戶的玻璃上,目光看向船後起伏不定的海面上航行的龐大艦隊,當他的眼神落在那些張揚著巨大欄帆與三角帆的蓋倫船時很難不在臉上露出驕傲的神色。
只是這份驕傲很快被更大的慶幸所掩蓋,他說:“即使面對明軍艦隊……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被派上用場。”
對這句話,李旦頗為認同,只是說者與聽者心裡想的事情不一樣罷了。
阿爾瓦之所以說幸運的是大蓋倫艦隊沒有被派上用場,是因為如此規模的艦隊能夠被排程到更有用的地方去,而非與明軍進行毫無意義的海上拼殺。
條約所割讓給大明的土地,在西班牙眼中的價值還不如兵敗對臉面的挫敗大。
他們的入侵政策對原住民沒有同化力,不要說像大明這樣化原住民力量為己用,印第安人層出不窮的反抗讓每一寸土地的維持費用都異常高昂。
實際上除了富有黃金白銀的秘魯總督區,西班牙割給明朝的大量土地要麼是並無實質佔領,要麼就像丟包袱一樣,新西班牙邊境條約簽訂後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收入非但沒有減少,而且還漲了一大截。
李旦則是另一種想法,他在思慮這支艦隊與東洋艦隊主力在海上展開大戰,結果會對誰有利?
他不知道。
並非他對六甲戰艦編隊的信心微弱,而是當超過四十條帶著船首重炮的大蓋倫在海上像巨浪般呼嘯而來,四十斤巨石轟擊之下,這世上有幾條船能擋住?
但他知道最終勝利的一定是大明。
這份信心並非源於六甲戰艦比蓋倫船更好,實際上李旦在心裡也很難評價這兩種大小相近戰法不同的戰艦孰優孰劣。
但大明有不弱於西班牙的造船業,大明有更大龐大的產能,大明還有更多的兵員,以及六甲戰艦上裝載更少的兵力。
因此這場發生在李旦心中的大海戰,儘管過程可能會比明西第二次戰爭慘烈,最終取勝者一定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