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朱載坖的手中這幾年,已經積累了不少的銀子。尤其是重開市舶司之後,白銀流水一樣的流入大明。
雖然大明現在與弗朗機人有對立,但是雙方的貿易仍舊並沒停止,甚至是一種上升的趨勢。
弗朗機從各個殖民地弄來的真金白銀,只是轉了個手,便會流入大明。從大明買走絲綢、茶葉、瓷器還有京城細布和呢子。
後世的歷史上,本是弗朗機人先搞出來的珍妮紡紗機之類的裝置。但朱載坖卻從大明工匠那裡,瞭解到了水轉大紡車,從而使得大明的紡織業極大興盛起來。
如今除了傳統出口的貨物之外,又新添了紡織品。
這造成的後果,影響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槍炮。
因為如此多的紡織品流出,使得弗朗機人的紡織市場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即使是飄洋過海而來的精美紡織品,也不會比當地生產的紡織品貴多少。當地的紡織品雖然價格稍低,可是相比較起來,大家更願意購買精美卻價格略貴的大明紡織品。
大明市場中所流通的金銀數量越多,這些金銀的價值也就會變低。
朱載坖這個時候提出發行紙幣,便正當其時。
徐文壁得到了朱載坖的指示,便立時召集能工巧匠,製造耐用紙張,並在大明報上登出即將發行紙幣的新聞。
大明報上一刊登此事,立時便鬧得人心慌慌。
朱載坖對此卻並不緊張,這種事本就是在預料之中。只因大明之前發行的紙鈔太沒信用,所以現在大家聽說又要發行紙幣,大多數人都顯得牴觸。不過這不是問題,朱載坖還是堅持。即使群臣都反對,朱載坖也是不會放棄的。
“諸位卿家,發行紙幣之事,本就是國之大事。我大明從前雖然也曾用過紙鈔,可惜卻不知紙鈔要有信用。”朱載坖給眾大臣們講解其中的道理,“一兩就是一兩,即使是紙的,也必須要抵一兩現銀。紙幣是大明銀行發行,銀行便必須兌現。若是不兌現,便可找司法部下的各地法院打官司。銀行雖然也是我大明的,但是銀行必須為發行的紙幣負責。而且,這不只是銀行的責任,也是我大明朝廷的責任。如果紙幣上寫的一兩銀子,而卻只能在銀行換出來八錢銀子,那便是銀行失了信用,也是大明失了信用。大家應當知道失信於天下的後果,輕者大亂重者則失國。”
“因此,若發行紙幣,便須朝廷信用不變。紙幣之上是多少,我大明皇家銀行便兌現多少。”朱載坖接著道:“此非朕之危言,戰國之時商鞅變法,也曾立木為信。朝廷若想不失信於民,其實很簡單,便要言而有信。”
此時雖然有大臣想不通,但一想到陛下登基以來所作所為,皆是效果卓著,便也沒了反駁的心思。
朱載坖知道讓大明天下接受紙幣,還要有一個過程。雖然這次紙幣發行的聲音很大,但是動靜並不大。紙幣印好第一批之後,先送到宮中,讓朱載坖過目。
拿著嶄新的大明紙幣,朱載坖笑了起來。這上面可是寫著一元,並印有可兌銀一兩的小字。意思就是,這一張紙幣到了銀行,便可兌換一兩銀子。用處與銀票相似,但是銀票並不是用來進行市場流通的,紙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