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緣際會?」
大家面面相。
「因緣際會?興義伯運氣好,碰上貴人?」
「不對。」有人反駁,「佛門攏共多少高僧?修行此法的又有幾人,平陽縣小地方,太巧,是命中註定!有大手!」
好一陣嘈雜。
梁渠的師門不見外,直接問當事人「阿水,你覺得呢?」
「我不道啊。’
梁渠撓撓頭。
「大師。」葛道長尋求答案。
老和尚仍未正面回答:「一淮南鄉間漁夫,日收十文,奔波為溫飽,此人慾見當朝聖皇,難乎哉?」
「自不可能。」葛道長笑。
「欲見地方縣令,難乎哉?」
「有可能。」葛道長想了想,「縱為貪官,惡官,總有出門日。
「縣令直達天聽,難乎哉?
「不難接連三問,葛道長皺眉老和尚繼續:「某年天下太平,聖皇乘興下江南,途經瀾州,見漁夫打漁,心生一念,召其一見,此即因緣巧合。
漁夫立志欲見聖皇,殺縣令而剝皮擅草,驚動天下,大罪彌天,而被押至帝都,經由聖皇審判,此即發菩提心,機緣巧合之事轉命中註定。」
這例子。
該說不愧是明王。
眾人眼角抽搐。
「彼時我見興義伯,是為因緣巧合,假若彼時未見,日後興義伯揚名,
我亦會去見而傳法,此即發菩提心,因業轉因願。
吾聞有人言,巧遇貴人,實則金子掉落路上,拾金之貴人終會出現,貴人會變,金子亦會從手鐲變作手鍊,可其中之本質不改。
有心者。
當時不見,此後亦會見。
無心者。
當時不見,此後亦不會見。」
主觀能動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