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華娛之縱橫> 第二百三十七章 製播分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三十七章 製播分離 (2 / 3)

現在的黎銳崗心中依舊沒有好的打算,但他不用憂慮了,他知道既然李彧能夠繪畫出未來的藍圖,那他一定有第一個動筆的地方。

所想即所問,“那麼我們第一步應該怎麼踏出去?還得踏的穩。”

“前段時間我去戛納參加電影節,無意中看到一個叫做《英果達人》的節目,我覺得是最符合國情的節目,畢竟我們泱泱華夏能人輩出。”

“達人?這個詞用的好,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就把這群狀元們帶到觀眾眼下。”

“不設門檻,只要有絕技都可以來參加,包路費食宿,而且入圍就有獎金,調動積極『性』。”

“難道你不怕我翻臉不認人嗎?要知道目前只有電視臺有製作內容的資格。”

黎銳崗說的沒錯,李彧說出的舉辦《華夏達人秀》的創意,對於他來說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利益。

因為李彧沒有製作娛樂內容的權利,即便他可以自己製作,也沒有電視臺會採購。

至少在今天之前,這是史無前例的。

後世我們的記憶裡,內容公司製作優良的娛樂節目,然後賣給電視臺,然後引爆收視率,達到製作方、播出方、參與方三方共贏。

後世的絕大部門大火的綜藝都是這種流程。

這種方法就是‘製播分離’,製播分離本身是社會分工的一種方式,是媒體市場化的體現,有利於分工的精細化,各司其職。

製播分離還有兩大意義:第一推動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可以聚集社會力量為觀眾生產豐富精彩的節目。

在我國市場化的背景下,制和播是否在形式上分開並不重要,關鍵是引入競爭機制,把領導說了算變成市場說了算。

這才是“製播分離”改革的精髓。

這是未來影視發展路途中一個絕對不可或缺的里程碑。

但是,就今天之前,國內還沒有過這種先例,從來都沒有。

沒有政策的支援,自然沒有電視臺願意去做第一個試吃螃蟹的人。

國內第一次出現製播分離的實踐者是月,由央視人民廣播電臺控股的‘央廣智庫廣告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在廣播電臺播出六週年的《音樂之聲》實行製播分離。

製播分離這才登陸華夏舞臺,津門光電,魔都g順勢而為,都成立了電視臺控股的節目製作公司。

這種最初期的‘製播分離’或許應該叫‘臺內製播分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