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裡的結算方式都是美元、歐元的,隨便給出的幾萬,甚至幾千的都不算小數,積少成多嘛。
而且鐘意文藝片,同時也信服戛納眼光的國家與發行公司可不少,對於他們來說幾萬的成本很容易就收回了。
他們沒有看過成片,但敢於報價就是因為得到審片組委會的訊息,這也是福茂舉行這場酒會的目的。
訊息來源不一定是福茂,畢竟審片組委會也有其他員工,這年頭誰沒有幾個關係呢。
這就是一場將資源變現的最典型模版,這也是福茂地位特殊的原因,沒有人願意得罪一位財神爺。
李彧不賣版權,但大多數人是求之不得的。
《神魂交融》的製片費用是一千萬,換算成歐元的話,也不過是一百萬歐罷了,這屬於很少的投資了。
這也是六代內執著追求獎項的原因,是利益將他們束縛在電影節周邊。
最典型的例子是華人最出名的導演李按,1993年他的第二部電影《喜宴》在柏林一舉斬獲金熊獎。
當年頒獎禮那天,外面飄著大雪,首次得到國際電影節首可的他,在那場大雪裡簽署的版權費用就超過三百萬歐。
那還僅僅是他踏出場外的短短片刻。
當年的李按還只是在灣灣有點名氣的導演。
再這還要說明一點,李按是華人,一直都是,因為灣灣承認‘雙重國籍’,他生於灣灣,並擁有灣灣的護照,同時又有美果綠卡。
但綠卡只代表擁有美果居留權,不代表公民身份。
所以他是華夏灣灣省公民。
......
在李彧的眼中,國外票房只是調劑,國內才是王道,自他得到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那一刻起,逸陽就開始了新的一輪宣傳。
以前一直強壓的物料也開始往外發布,即便目前的觀眾對於戛納投入的視線不多,但依舊有許多人知曉了這個訊息。
尤其是逸陽的宣傳口號是:‘抵禦好萊塢影片的侵略的先鋒,向權威挑戰的第一人。’
好吧,李彧都得承認這個口號很不要臉。
影片已經定檔六月初,因為那幾天是戛納公佈結果的日子,無論什麼結果都不能阻礙它的上映。
李彧也想挑一個好的檔期,但真的太難了,今年的進口大片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