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被斃了,婁業哭了。
《帝都雜種》也被斃了,張遠褲衩都當了。
大家對於這群人的態度始終是在看傻子一般,嘖嘖嘖,都這麼慘了,就不知道收斂些?就不能跟總菊粑粑低頭認個錯?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他們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慘。
六代中的翹楚之一的賈章可曾參加爐魚有約時說過,他拍的第一部電影《小武》在一年的時間裡,在歐洲賺了九百萬人民幣。
這一年是九七年,這一年的馮曉還抱怨他一年都賺不到八百萬。
而且,作為能夠將電影推廣到全世界的導演,他們的影片也受到無數演員的追捧,至少在目前的時代他們還是很受追捧的。
當然,這群六代們即將嚐到忽視國內市場的結果,即便歐洲奮力抵好萊塢的攻勢,依舊被佔去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近乎淪為好萊塢的票倉。
而國內影視行業的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票倉,甚至是第一位。
一直忽略國內市場的六代們才發現與同胞們的距離越來越遠。
他們想要回歸,但一直揣摩歪果仁口味以及喜好的他們,卻很難拍出受到大眾追捧的作品。
只有早就回歸商業片懷抱的管虎與寧皓等寥寥幾人,還讓人記得第六代還沒有‘解散’。
......
國際電影節的獎項重要嗎?
當然重要,可以提升導演的『逼』格,就算得個鄉鎮企業的獎項也可以回國內吹好幾年。
反正觀眾不可能去驗證你得的這個獎到底是個什麼『性』質,他們只要一聽不是國內的獎,就覺得牛鼻。
可是這些鄉鎮企業獎項除了忽悠以外沒有別的用處。
他們忽視了他們的根基永遠在腳下這片叫華夏的沃土。
只要國內發展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忽視的地步,獎項自然蜂擁而至。
例如奧大利亞國際華語電影節,例如英果永珍國際華語電影節,例如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例如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
搞笑嗎?真的很搞笑。
雖然這些電影節被國內觀眾戲稱為鄉鎮企業獎項,但這就是市場價值的體現,是華夏國力鼎盛的側面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