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過世,本想給原主爹孃捎信,但倆人天南地北的走壓根找不到人,原主就靠著爺爺奶奶留下的糧食自給活了三年,等原主父母回來的時候,女兒性子已然潑辣,沒得一點女孩子家的文雅。
想到這些年女兒自己受的苦,倆人心中有愧,對女兒有求必應,養的原主愈發得好吃懶做,一次外出趕集路遇歹徒,夫婦二人雙雙死於刀下。
夫妻倆給原主留了不少東西,天氣越發大旱,他們早就屯了口糧,每次出行都告訴女兒家裡的錢在哪。
原主也是個小摳性子,獨自生活那幾年養成的,父母去世後錢從不胡亂花,生怕錢花沒了再回到以前挨餓的日子。
有糧食也不告訴別人,錢財也不說,這是原主唯一精明的一點,平日還會上別人家小偷小摸,村裡人只當她是餓狠了,萬萬想不到她家裡有那麼多的存量。
就連柳獻之也不知道,倆人成親半年有餘,吃的都是擺在廚房儲存的一缸糧食,原主總是自己偷偷到山上去開小灶。
最重要的是,倆人成親這麼久同住一張床上,從未圓房,原主腦子簡單不明白,只以為成婚了就是睡在同一個床上就好了,柳獻之也不提。
他如今能活一天是一天,以後他可能會死也會離開,不想耽誤慕喜。未來慕喜若是再婚,丈夫發現她是完璧之身,自然會對她更好。
原主平日裡對父子倆態度十分不好,吆五喝六。但父子二人從未往心裡去,他們知道是慕喜才讓他們免於餓死。
小永也是,雖然很怕很怕慕喜,但心裡卻知道要是沒有她,他和爹爹早就餓死了。
原主是個混不吝,對小永完全沒有對小孩子忍讓的心思,氣不順了有時會推搡幾下,孩子懂事自己都忍了,有時柳獻之看到也不會說什麼。
這種情況很少,而且只是推搡兩下,小永不會受傷,過後柳獻之會開導小永,小永也很懂事表示不生氣。
和蔡婆子打完架原主回來先是對父子倆破口大罵,什麼嫁了個窩囊廢,婆娘被打了都不知道去幫忙,小的也是蠢貨等等,在外面受的氣回來都發洩在這對父子身上了。
倆人早就是見怪不怪,不說話讓慕喜罵夠了就好,主要是每次都是原主在外面惹事,錯處全在她,他們根本沒立場開口去說些什麼。
原主和父母一樣,死於土匪刀下,但在她死之前,柳獻之為她擋刀死了,小永站在他前面攔著匪徒,被一刀劈成了兩半。
他們兩個都是有機會跑的,卻選擇都護在了原主身前,想起她曾經是如何對待這父子倆,悔悟已經晚了,死後心中執念則是希望能讓父子倆過上好的生活,好好彌補他們,以前她對他們太壞了。
所以慕喜來了。
原主的父母給她留了不少銀子,家裡還有這麼多糧食,應該能夠越過越好……吧?慕喜也不確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盡自己所能。
飯桌擺在院子裡,夏天的村中人都在外面樹蔭下吃飯,桌子上擺著三副碗筷,慕喜的碗裡是濃稠的白粥,父子倆面前的粥,飯粒都能數得過來。這是飯桌的常態,好的都緊著原主吃,小永也不哭鬧要吃。
一碟野菜,三塊紅薯就是今天的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