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候,孔子銅像忽然立了起來,地上的碎片也被一股力量托起,重新回到原來損壞的位置修復好。
片刻之間,孔子銅像已經修復完畢,但是那股才氣力量也已經消耗了一大半。
陸鳴提議道:“看來我們目前的才氣還不足以修復聖廟,今日是端午節,本督就在這裡臨時召開一場文會,便叫‘端午文會’吧!”
“這個主意好,既可以重新凝聚才氣修復聖廟,同時也玩了一個端午節活動,我贊成。”,董明海笑道。
陸鳴見大家沒有異議,便說道:“既然是端午節,那我們每人都要念誦一首紀念‘屈原’的詩詞,以表示對先賢的緬懷,諸位可有異議?”
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種習俗。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靈均,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屈原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時期,屈原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今日重塑聖廟,以紀念屈原為主題收集才氣,正是最好不過的主意了。
李修懷說道:“既然是你提議,那就請總督拋磚引玉,我等一定跟隨不敢怠慢。”
“好,那我就先念誦一篇《端午》吧!”
陸鳴表情嚴肅,朗聲念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話音一落,一股磅礴的才氣力量從陸鳴身體湧現,飛到了孔子銅像上空。
“那我就讀一篇《太和初靖恭裡感事》”
李修懷讀接下去說道:“清湘吊屈原,垂淚擷蘋蘩。謗起乘軒鶴,機沉在檻猿。”
“乾坤三事貴,華夏一夫冤。寧有唐虞世,心知不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