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縣的衙門裡,許多讀書人和縣裡年輕的壯丁們積極地報名應徵,加入民兵參加打倭寇的隊伍中。
而在另外一邊,陸鳴和一些讀書人,以及縣衙門的官吏們也在思考著對戰倭寇的策略。
根據南宮玲發來的傳書,一支倭寇軍隊已經過了龍門府的防線,直往玉林縣殺了過來。
根據龍門府到玉林縣的距離,以兩千人馬的行進速度,恐怕用不了半天的時間,這支倭寇軍隊就會兵臨玉林縣。
陸鳴將整個龍門府的地圖擺在案桌上,與眾人一同商議著對策,現在雙方的兵力數量相差懸殊,不能夠硬碰硬,而是要智取。
“各位大人,你們都是玉林縣的老官吏,論資排輩都是我的前輩,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什麼好方法來抵禦這波倭寇的進攻呢?”
陸鳴並沒有主張自己的決策,而是先聽聽大家的看法,這個舉動讓大家很是感動。
宋文隆說道:“縣令客氣了,從地圖上顯示,從龍門府到玉林縣有百里之遙,以正常的行軍速度來說,這些人馬即便是輕裝上陣,最快也要五小時到七小時左右的時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做準備,這場戰鬥咱們是以逸待勞。”
“下官認為,以我們目前縣衛軍的力量可以兵分兩路,一路以火炮為主力,在城牆上集中炮火攻擊對方陣營。”
“而第二路則是投石車為主力,以投石車的力量攻擊對方左翼和右翼,打亂倭寇軍隊的陣型。”
說完之後,範華和梁逸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這是一種比較強硬的手段,畢竟我方為守。
“宋縣丞此計甚好,咱們有火炮和投石機這種攻擊力極強的裝備,只要集中火力,足夠這幫倭寇喝上一壺的。”
“對!沒錯!等炮火過後,咱們一路殺出,定能打得他們片甲不留!”
陸鳴聞言卻搖了搖頭,認為並不是上上之策。
“不知大人有何高見?”,宋文隆問道。
“我想兵分三路。”
“什麼?三路?”
眾人大驚失色,縣衛軍也就一千人左右,兵分三路的話,平均一路只有三百多人,主力一旦擴散,這場仗又該怎麼打呢?
陸鳴接著說道:“縣衛軍兵分三路之後,第一路兵力鎮守玉林縣城,第二路兵力則是帶上所有的火炮裝備,在離玉林縣左方向三里之外的樹林裡隱藏。”
“第三路兵馬則是以弓箭手為主力,帶上火藥、炸藥等埋伏在玉林縣右方三里之地,只等倭寇來到玉林縣城之前,便是一個三角形的有利攻殺陣型。”
“這邊一旦打起來,左翼和右翼就立即以最強的火力攻擊倭寇後方,就能以包圍之勢將這波倭寇全部剿殺。”
說完之後,眾人都目瞪口呆。
不得不說陸鳴的計策很是大膽,他竟然要一口氣把這個兩千多人的倭寇軍隊給“吃掉”,這是在座各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宋文隆說道:“一旦兵分三路,玉林縣的防備力就會很低了,下官擔心一旦倭寇集中火力攻打縣城的話,我們肯定是守不住的。”
“各位不用擔心,我們的城牆上有防禦工事,可以利用城牆堅守一段時間。”
陸鳴說道:“在這個時間裡,左翼和右翼的縣衛軍就可以集中火力進行包圍攻擊,一左一右,讓倭寇措手不及,防不勝防。”
“到了那個時候,玉林縣兵馬殺出,定能將這波倭寇圍剿乾淨,一個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