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售貨員算是捅了馬蜂窩,學生們聽話的時候很聽話,較真的時候也是特別較真,又是容易熱血上頭的年紀。
那個學生受了委屈,回到班級跟朋友和同學一說,她的同學和朋友就跟她一起去找老師反應。
結果問題反應上去後,老師只說一句已經跟領導說了,就沒有了下文。
遲遲得不到滿意的答複,這些學生一氣之下,就給本地電視臺的新聞欄目寫信,把這事捅出去了。
因為現在的孩子又多是獨生子女,幾乎每個都是家裡的寶貝疙瘩,關注這事的家長很多,在省城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現在上面非常重點關注學校裡學生的飲食問題。
原先跟小賣部合作的麵包供應商,肯定沒辦法繼續給小賣部供貨了。
有那麼多雙眼睛在明裡暗裡地盯著,小賣部的負責人也不能再搞什麼暗箱操作,只好正常去找其他讓學生和家長都滿意,價格也比較便宜、利潤空間比較大的供應商。
找來找去,就找到了趙如月這裡。
首先她這裡離那個高中非常近,麵包當天做出來,當天早上過來拿都來得及趕在早讀前上架,賣給早上想買麵包吃的學生。
同時這也就意味著,小賣部那邊可以每次少進一些貨,當天不夠賣的話,還能臨時過來拿貨,不用壓貨,可以保證麵包每天都是新鮮出爐的。
其次由於這邊網店做起來了,每天出貨量很大,有個人買家在她家網店少量買的,也有在她家網店少量買過後,找客服問能不能大量批發,自己再透過各種形式零售,掙個差價。
在她家大量批發的客人各個地方都有,現在很多做實業的企業還沒把目光投向網際網路,她家在這方面比輻射到周邊的廠家有優勢。
産品只在周邊的市場出售,出貨量肯定跟她家不是一個量級,她家的東西,成本就能壓得比他們低不少。
另外,那個高中的小賣部負責人也覺得,很多隻家長們和學生們知道麵包是哪裡生産的會更放心。
趙如月的這個倉庫原先不做線下業務,但既然有人主動把生意送上門來,她也不會往外推。
只是她知道有些供應商為了能拿下生意,會特地給某個進貨的單位設定專門的優惠。
見到那個負責人的時候,見那負責人隱晦地談起,有多少供應商眼饞學校小賣部裡的貨架位,想方設法地要進來。
趙如月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就開門見山地跟對方說:“我家也有孩子,看在學校裡那些學生的份上,你們要進貨,不管進貨量多少,我都可以保證,絕對按照我們給進貨量最大的批發商的價格給你們,但是想要專門的優惠,那我們可能沒辦法做到。”
她家倉庫每天出貨量那麼大,就算是文職工作人員也挺忙的,只為他們一家專門設定一個價格,肯定會給文職文員和財務增加工作量。
可學校小賣部這邊的收入,線上下看來還行,跟網上的單子比起來就不夠看了,不值得讓她花費太多心思,讓員工增加原本不必要的工作量。
如果是整個省城所有中小學裡的小賣部的進貨量,她可能還會考慮一下。
但這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