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月夫妻倆買下那四間房後,再過兩三個月就會接到拆遷的訊息,根本不用那麼折騰,他也不會特地往鎮上走這一趟。
張彥君對這個地方的感覺十分複雜,這裡有花錢買老婆的光棍,卻也有幫助過他家人的好心人,他既無法單純地憎恨這個小鎮,也沒辦法對這個地方有好感。
“老闆的廚藝那麼好,你們有沒有想過去更大的城市發展?”張彥君問。
“以前想過,後來還是覺得踏踏實實、穩紮穩打,比較適合我們這樣白手起家的人。”寧紹明以前還真想過直接去城裡開店。
可那時候他們夫妻倆,只是兩個出去打過一年工的人,兜裡有一點本錢,但他們沒有一點開店的經驗。
家裡更是沒有做過這一行的長輩教導引路,只能夫妻倆自己摸索著來。
可他們還有孩子要養,有些人覺得養一個孩子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給讀到初中就不錯了,可以出去打工掙錢了。
可他不願意這麼養自家的孩子。
所以在做什麼決定之前,他的顧慮就比較多,得考慮萬一失敗的話,會不會委屈到老婆孩子。
看別人開店好像很容易,好像弄個門店,有個廚子,有人收錢招呼客人就行。
實際自己做了之後,才會發現並沒有表面上看上去那麼簡單。
怎樣才能既控制成本,還能盡量維持出餐的品質?食材、耗材跟誰買劃算,價格怎麼談?談好之後又過一段時間,質量下降如何處理?
遇上吃飯不給錢還耍賴的怎麼辦?遇上收保護費的和故意找茬的又怎麼辦?
還有客人早上來店裡吃東西,過去一天了,晚上回家肚子疼,還跑來說你家東西有問題的又該怎麼解決?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事。
更何況那些還不是最難搞的,比那些更難搞的是應付各種檢查。
去陌生的地方,就要搞清楚管那一片的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的各種親緣關系。
要不然萬一不小心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被人整,三天兩頭被檢查,生意被影響,客人跑光了可能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甚至想送錢找關系解決,還不一定找得到人家門往哪兒開。
趙如月也附和道:“我們在鎮上,好歹是本地人,這就避免了很多麻煩。”
他們不但只需要解決門店、資金和食材成本這些比較好解決的事,還能有許多便利。
比如買肉,直接去寧紹明姐姐家買,從來沒買到過不好的肉。
他們買的羊也是,有時候站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養羊人早上趕著羊上山吃草,傍晚又趕回來,根本不用擔心人家用什麼不好的東西喂。
至於後面的那些問題,他們開店以來幾乎沒遇到過。
畢竟鎮上人互相低頭不見抬頭見,可能在街上遇到一個人都是拐著彎的遠房表親。
誰家跟誰家是親戚,誰跟誰背地裡又是什麼關系,不用問都知道。
選老家作為起步的地方,掙得可能不如在城裡多,但勝在一個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