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本書和本子整整齊齊地疊放枕巾上,佈置得簡潔又好看。
寧時秋熟練地把上面的東西都挪開,然後用鑰匙開啟箱子, 裡面裝著他的日記本,還有他和妹妹所有用不上的書。
包括去外婆家時,舅舅找出來的媽媽以前用過的書,也全歸他們了。
趙如月看到那木箱子,第一反應是,趴在箱子上寫作業看書,腳沒地方放多難受啊,是不是要給兩個孩子打一套合適的書桌椅了?
她敢說,街上給孩子準備書桌的人不超過十家,他們這裡真的很不重視孩子的學習。
很多孩子從小都是趴在飯桌上、椅子上、床上、甚至站在供神臺的八仙桌旁邊寫作業。
有些家長甚至覺得讓孩子上完初中去打工,提前給家裡掙錢,比供孩子去讀書劃算得多。
完全不管孩子成績好不好,只看孩子能不能掙到錢。
以前她雖然不至於讓孩子輟學,只要孩子能考得上,她砸鍋賣鐵也會繼續供。
但是人難免受到環境影響,在有些地方,她跟鎮上很多家長一樣,總是會忽視這些孩子學習上的細節。
只會看孩子學習有沒有退步或者進步,在學校有沒有惹禍或者得獎。
在今天看到這個木箱之前,她跟寧紹明商量新家要準備什麼傢俱,也完全沒想到書桌。
要不是今天看到被充當書桌的木箱,他們可能要等到房子建成,搬進去後。
什麼時候發現孩子需要一個書桌,才會意識到得給孩子添一個。
“媽媽你看。”
趙如月思緒亂飛時,寧時秋已經翻開她以前用過的教材,找到他說有教銀行存款會有利息拿的地方。
她定睛一看:“這不是數學課本嗎?”她還以為是思想品德或者語文課本上提過。
寧時秋不明白媽媽怎麼還看不出來:“就是數學課本上教的呀,你看看這道應用題就說了,小明有一百塊錢,存入銀行一年有百分之五的利息。”
趙如月:“……”她覺得出應用題的人,應該沒想教這個。
不過孩子能自己換著角度,挖掘新知識點也值得誇獎。
“兒子真厲害,媽媽以前都沒想到還能這麼學,不過銀行存錢一年的利息不一定跟課本上一樣,每個銀行的利息也不同,要等年後銀行工作人員上班,去問過才知道。”
她想了想說:“到時候我帶你們去縣城存。”
趙如月打算用他的名字開賬戶,鎮上的農信社工作人員全都是本地人,她在鎮上用兒子或者女兒的名字存,保不齊什麼時候就被傳出去,成了鎮上的‘新聞’。
小地方包容度不高,一旦跟別人不一樣,很難預料鎮上的輿論是往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發展。
涉及孩子,趙如月覺得再謹慎都不為過。
“你們倆的錢混在一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