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母結婚早,生孩子也早,現在還不到六十,而且身體健康,看起來還能幹十來年的活,至少可以幫襯他十年。
這次兩個鬧得最兇的都沒意見,分家這事終於回到正軌,成為梁文建說的那樣,好辦的情形。
老兩口一共有八千多存款,他們這一代人,經歷過好幾次社會巨變,吃大鍋飯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不富裕。
黃秀華當大隊長那時,一個月也就幾塊到十幾塊錢的補貼。
後來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分到土地,日子比以前好過很多,但也是除了田地,沒有別的收入來源。
他們又要養孩子、供二兒子讀書、建房子、買宅基地,還要給兒子娶媳婦兒。
到最小的寧紹明也結婚後,他們才開始能攢下一點錢。
尤其是寧紹明去磚廠工作後,每個月把一半工資給家裡,家裡的現錢才多起來。
更別說後來他們夫妻倆去打工,每個月還寄回來四百塊錢。
黃秀華節省,一個月最多花兩百,時不時補貼老大家一百。
一年下來,減掉一月份老三夫妻倆剛出去,沒拿到工資的這個月,剩下的十一個月,她足足攢下一千多。
其他人不知道這些,只知道老人能攢下這麼多錢,已經比很多老人都厲害了。
鎮上有些人家,一家子所有錢湊在一起,也不一定能有三千塊呢!
梁文建和村委的幾個人,看到他們老兩口拿出來那麼多錢都很驚訝。
他們見過一些跟寧家條件差不多的人家分家,老人拿出來的存款最多的一家,也就四千多將近五千塊錢。
老人不習慣把錢存在銀行,黃秀華回房沒一會兒,就拿著一個鐵皮餅幹盒子出來了,錢都藏在這盒子裡。
她把裡面的整鈔拿出來,數了數:“家裡的錢全在這裡了,零錢我就不拿出來分了,整鈔一共八千六百塊。”
然後將錢交給寧達,寧達自己數過一次,再讓梁文建數一次。
梁文建數完確認:“八千六百塊錢,金額沒錯。”然後還給寧達。
寧達又數出一千六百塊錢:“這一千六是我們老兩口留給自己的養老錢,你們沒意見吧?”
最後那句是看向三個兒子問的。
三人都搖頭說:“沒意見。”
寧紹德還說:“爸媽,你們多留些錢傍身也行。”
黃秀華聽到這話很欣慰,但還是搖頭:“我們老兩口平時也用不了多少錢,留一點棺材本就行了,再多的錢也比不上孩子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