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姬點頭,與侍從朝宮道的一頭走去。
父親的宮室就在不遠,寺人領著我,直直走入宮門,穿過廡廊和中庭。
走上堂前臺階的時候,我聽到裡面有隱約的話語聲傳來,似乎有兩人在談話。其中一個聲音緩慢,是父親;而另一個聲音明顯輕快,陌生得很,像是個年輕人。
我走到堂前,只見裡面已經燃起了燭火,父親端坐主位,正與下首一名總角男子說著話,面色和藹,很投機的樣子。
這時,寺人向父親稟報說我到了。兩人停住,望過來。
“姮拜見君父。”我行禮道。
“姮回來了。”父親臉上綻開微笑,頷首答禮,指指身旁一席:“來坐。”
我應諾,走到那席上坐下。
抬眼望去,他們兩人都在看著我。父親心情似乎不錯,比我離開時精神多了;再看向對面的年輕人,我愣了愣。他的臉黑黑的,身形不小,目光明亮,長得有些英挺之氣。我看著他,覺得面熟,卻想不起是誰,而使我更加疑惑的是,他竟也披著斬衰。
父親似是察覺,笑道:“姮,這是你庶兄益,莫不認得了?”
益?我驚訝地看向他,面上一窘,隨即在座上行禮:“兄長。”
“莊。”他還禮道,態度謙和。
我瞅瞅他,仍有些不好意思。
益比我大兩歲,是父親最小的兒子。他的生母庶媯是陳媯帶來的姪,許多年前就去世了,他的教養便一直由母親安排。我聽丘提過,母親待他不錯的,衣食侍從樣樣不缺。但是,我從不曾在母親宮裡見過他,即便是祭祀和節日,他也永遠是和一群庶室子女站在一起。
在我眼裡,益是個飄忽的人物。
幼年時,他矮矮的,不愛說話,總是被兄長們擋在身後,我們之間除了見面時的禮節性問候以外幾乎沒有任何交流。而成童後,父親準許益隨著泮宮中的師氏出外遊學,此後的幾年裡,除了重大的祭祀,他更是難得出現,即便見到也是匆匆一瞥。
而現在……我好奇地看他,不知不覺間,他竟完全長成了另一副樣子,自己都差點認不得了。仔細打量,眼鼻有點像觪;看久了,卻又覺得更像父親……
父親注視著我,道:“彀父來書,說你曾遇東夷暴民而墜河?”
他的目光慈祥而關切,我怔了怔,心頭忽而一暖,笑道:“君父放心,無甚大事,幸而獲救。”
父親眸中深深,鬍子動了動,頷首,低低地說:“無事便好。”少頃,他臉上泛起笑意,轉而拍了拍益的肩膀,對我說:“姮可知,益此次隨王師驅趕夷人,立下大功。”言語間滿是自豪。
驅趕夷人?我又是一訝。
益莞爾地望向父親,又看看我,黑臉上滿是謙恭,帶著些不自然。
算是為我報仇?我心中泛起一絲苦笑,向益欠身道:“兄長辛勞。”
益再還禮,朗聲道:“莊毋客氣。”
未幾,寺人呈來膳食。父親對益說:“孺子在苑中陪伴為父整日,也留下用膳。”
益應諾,與我們一道攝衽洗漱。
席間,堂上很安靜。益和我都是規規矩矩,食不茍言笑,只有父親偶爾說上一兩句話。我仔細地觀察父親,他的狀況真的好了許多,思維清晰,似乎完全沒有了一個月前的懵懂毛病。飯後,他還與我閑談,聊起衛國,問我衛伯的近況,我一一地回答,他捋須,含笑地聽。
正說話間,忽然,一名寺人來報,說陳媯來了。
我頓住,心一沉。
父親讓那寺人請她進來,沒多久,陳媯的身影出現在了堂上。她一身縞素,卻收拾得不顯一絲臃腫,小步趨前,端莊地向父親行禮。父親略略地頷首,應下一聲,她起來,又與我和益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