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己忠點了點頭。然後又馬上看著林方圓說,“要不你等會兩點時過來找我吧!那時候基本上沒什麼單子了。”
林方圓想了想後繼續說道,“那也行吧!”
不知是否應該說林方圓屬於那種保守的人,可如果從外觀上來說應該屬於。首先從平常的裝束就可以看出來,那應該算得上是做政治的人再普通不過的裝束了。他看了自己手腕上戴的手錶,現在還不到11點,從昨天晚上他相好把位置定在這裡起,他在早上時就沒有把房間給退掉,他開始在心裡盤算著,難不成是回旅舍休息,可今早關於門面的事情讓他即使回住的地方恐怕也很難休息下來。王自忠要忙到下午兩點才能閑下來,他也只能在那時去找他,如果正趁著他那家小店的單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去找他的話,或許連他兒子可能都會變得有點悶悶不樂。
他選擇進了一家叫作“時間點”的咖啡館,點了一杯咖啡,然後開啟手機,每當他有些許清閑時光,總會翻出一篇文章看,如果具體說的話那應該是一篇作文。那是當時胡春雪去參加林蔭的一場家長會時,被貼上在學校展覽板上的一篇滿分作文,那篇作文是林蔭所寫。當時的胡春雪看到這篇作文時,就把它給拍了下來,發給了林方圓。
那篇作文被林方圓儲存了很多年,很多時候他想林蔭時,都會將那篇作文給翻出來看,那篇作文的題目叫“遠行的車”,林方圓看到這篇作文的題目時,很容易就能想到文章中寫的是他,他甚至在知道這篇作文出自林蔭之手時,僅僅透過題目差不多就能猜到文章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要說這是為什麼?只能說這是林方圓親身經歷的事情,必然會有很多體會。
那篇作文主要所寫的內容是一個孤獨的小孩,他對父親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只是那遠行的車,他多麼渴望那遠行的車能停一停,那遠行的車總會從一個固定的位置出發,就是他家樓下。無論是淩晨,還是下午時分,又或是晚上,他都會默默的站在遠行車的後面,默默的看著那遠行的車從自家樓下慢慢的駛向遠方,一個他不知道那是多遠的遠方。他甚至會跑向大門口的那條街,就那樣遠遠的看著那遠行的車,漸漸的從他視線完全消失。等那車完全的從自己的視線中消失後,又要回到現實中,回到黑暗中,回到那個異常孤獨的歲月中。
林方圓甚至都不敢讓自己往下想,他怕自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這篇作文被林方圓儲存到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刪。林方圓作為一個成年人去讀一個未成年孩子的作文,同樣能被那滿滿的情感所感染到,雖然這只是一個孩子的手筆,可總能觸碰到林方圓情感方面脆弱的心。這篇作文之所以能被評為滿分作文,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也許因為林方圓剛好處於其中那最為關鍵的角色,他能被感染到或許會覺得很正常,可如果是對陌生人來說依然能被感染的話,那自然是被其中歲描述的情感所動容。
他不斷攪動著手中的咖啡,感覺自己的手都在微微顫抖。他在壓抑著自己,不想讓自己情感流露的太過明顯。他知道林蔭所寫的那遠行的車意味著什麼,那是一個成年男人所肩負的責任讓他不得已背井離鄉,在林方圓內心深處有太多想說的都未曾告訴林蔭,要說他偶爾能跟林蔭說些淺顯層面的話,也只是在他喝完酒後,在酒精的作用下會與林蔭通電話。同樣是在那時,林蔭反而是理解自己的父親,隨著年輪慢慢成長,林蔭也不再是曾經那個孤獨的小孩,那個喜歡黑暗的小孩。
在林方圓的心中他是多希望自己能陪伴在林蔭的身邊,給他同齡孩子所都能得到父愛。可當年他確實有太多的難言之隱讓他不得不作出那樣的選擇,如果不作出那樣的選擇,或許他現在的處境與當初王自忠的處境一樣,只是留在那個村中。
林方圓曾聽自己的母親說過,林蔭小時候問過自己的奶奶,“我爸、媽呢?”,那時林蔭每次看到同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父母接送,而自己卻沒有,他總會跟自己的奶奶問起這個問題。每當奶奶聽到自己最疼愛的孫子問起這樣的問題,總不知該說些什麼?
奶奶總會安慰年紀尚小的林蔭,“他們馬上就回來了,你馬上就可以見到你爸媽。”
從那時開始林蔭每天都在掐著手指算日子。
林方圓不敢往下想,越想越會懷疑自己當年的選擇是否正確,正因為人生是一場有去無回的列車,所以他一直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後悔曾經走過的路。
他還在攪動著杯中的咖啡,他心思根本不在那杯咖啡上,可是那慣性的攪動卻讓咖啡所顯示的紋路是那樣均勻,他喝了一口咖啡,其實他並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倒是有經常喝茶水的習慣,無論去什麼地方,他的身邊一直都會把那個茶杯帶在身上。可就在今天早晨出門較急,他一心想著去物業那確定門面的事情,就忘記將那個茶杯帶在身邊,雖說那一直是他很慣性的動作,或者說是一種很慣性的習慣。可習慣總歸是一種習慣,人偶爾總會間斷某一種習慣,或多或少有各方面的原因。
他再次看了看手錶,剛好中午十二點。“時間點”咖啡館滾動的螢幕上還在播放著一部電影,林方圓只是向那滾動的螢幕瞟了一眼,他能看出來那是一部由周星馳主演的喜劇片,可像林方圓這樣年紀的人對能知道周星馳這個演員,也完全是因為林蔭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習慣或者說是資訊並不在林方圓平常的習性中,只是隨著後來他們父子兩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溝通後,林方圓也從林蔭那裡瞭解了很多在自己平常的習慣中很少接觸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