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名滿天下的大儒辯論學問?
趙都安在踏入白鹿書院前,想了很多,他不懂那些文人的路數,也不需要懂。
左右是私下裡幾個人的會面,並不需要如公開演講那般,考慮到“觀眾”的需要,那索性就直抒胸臆為好。
這一首小詩,亦是他上輩子翻閱“鵝湖之會”的故事,所見的一首。
第二句的原文是“古聖相傳只此心”,大意是說心學的這顆心,是從古代聖人如學問一般,一代代傳下來至今日的。
但這個理解並不準確,因為在心學的理論中,聖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的。
所謂的本心,本性,按趙都安自己的理解,更類似後世口語中的“天性”。
所以,聖人的心與凡夫俗子的心本並無不同,差別只在於凡夫俗子的心靈被**遮蔽,蒙塵了罷了。
因此,他自作主張,將第二句改成了“古聖今人共此心”,更符合真意。
整首詩的意思,翻譯下,大概是:
人從小就知仁愛、欽敬之心,古往今來,無論聖賢還是凡人都有相同的“此心”。因有了“心”的基礎,才能築起倫理的高樓,未曾聽聞沒了根基還會成為高山的。若只“留情傳注”“著意精微”,鑽在紙堆裡,琢磨這個字有何註疏,那個詞該怎樣解,就會使本心“蓁塞”、人生沉淪。今日,我們彼此須珍惜這場切磋,如此才是真正的快意。
恩……
這一首詩,既直接闡述了心即理的真意,又批評了大虞朝過往正學,鑽研琢磨典籍章句的習慣……
聽在正陽先生的耳中,無疑是挑釁意味極濃了。
陸成隱隱面露怒色,宋舉人沒敢吭聲。
至於趙盼,少女的臉蛋上不出預料,浮現出懵逼的神色。
以她的學識,識文斷字並無問題,但再往深了,就完全聽不懂了。
不明覺厲……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更是令趙盼頓感驚奇。
在自家兄長吟了首古怪的詩後,面前名滿天下的大儒,竟認真地與趙都安討論起來。
是的。
討論!學問上的探討!
並非是單方面的宣講,而是彼此雙方,有來有回,一問一答的探討……亦或者……
辯論。
辯論?自家兄長,與當世大儒辯論學問?
怎麼聽,都是天方夜譚的故事。
趙盼秋水般的眸子透出驚奇,她竭力去聽,卻只能捕捉到“支離破碎”、“簡易功夫”、“脫略文字,直趨本根”等莫名其妙的句子。
至於具體是什麼意思,是弄不大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