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一則關於趙都安已被緝拿歸案的訊息,便已不脛而走,在各大衙門中擴散。
引來無數人關注,而相比於謹言慎行,如履薄冰的各級官員而言,與朝堂關係密切的讀書人,學子們,則高談闊論。
“真的假的?那個趙都安不是正火?怎麼突然被下獄?”
“哼,誰讓他得罪了周廷尉?若非如此,豈會有今日早朝的彈劾?”
“可他不是聖人寵幸的面首麼?聖人以往屢次偏袒,這次怎麼……”
“呵,受寵?他與王家小妾的事曝出來,你認為,陛下不會在意?怎麼可能?這便是報應。”
“沒錯,此賊惡名昭著,飛揚跋扈,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如今終於要滅亡了。可喜可賀,大虞朝又少一佞臣奸賊!”
“還是太年輕……一朝得勢,便不知天高地厚……”
幸災樂禍者有之,拍手稱快者有之,爹味點評者亦有之……
人們對這個結果,很迅速地接受了,因為非常符合常識。
自古帝王,哪個會容忍妃子揹著自己偷男人?
但凡發現,都是毫不留情地斃殺。
徐貞觀為女帝,也不會例外。
哪怕據說,那趙都安頗有些手段,可堪一用。
但倘若打上“背叛”二字的標籤,再好用的臣子,女帝都不會留情。
周丞這一擊,不只在離間雙方的“感情”。
更深層的,是讓女帝意識到,趙都安欺瞞背叛了她。
“魯兄,這次那姓趙的徹底完了。”
大理寺值房內,一名官員感慨。
曾被趙都安抓了又放了,因性格因素,被死死壓在“評事”位子上許多年的魯直卻搖頭道:
“這件案子不對勁,狀告者明顯是被人驅使的,廷尉大人辦案的流程也不符合規範……”
“噓!”身旁同僚嚇了一跳,苦勸道:
“你這張嘴啊。莫要害人,況且你不向來抨擊敵視那趙都安?他倒了豈不是好事?”
魯直搖頭,梗著脖子道:
“一碼歸一碼,趙都安品性惡劣,身為臣子,我雖位卑,但理應鐵口直諫,將其繩之於法。
但這件案子……現有證據不足以判定,豈能因敵視他,便用糊塗案處罰他?這般行徑,吾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