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他滿門吧,他滿門上下,除了他以外,就只剩下一個漂亮女兒,而且這個漂亮女兒還被你給收了,你下的_了手?
所以,無奈之下,呂布只好親自登門,再說了,前世的呂布平時也挺愛喝茶,自然對這個古代的烹茶手藝也確實有些興趣。
這個時代的煮茶工藝不是一般的粗糙,是直接將生葉放在釜中熟煮,或者再加上點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
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
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
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唐代之後就開始變的精緻了起來,唐代飲茶以末茶為主,將茶葉研磨成末狀再衝泡,將茶末置於熱水同煮後,開始講究泡茶方式與順序,也開始重視周邊器具、環境與用水。
先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將好水置於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水燒到開始出現有如魚眼般的水珠,微微有聲,便加入茶未,讓茶水交融。
二沸時邊緣出現如泉湧,連連成珠的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於熟盂之中備用。繼續燒煮,當茶水有如波浪般的翻滾奔騰時,稱為三沸。
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入釜中,稱為救沸、育華。待精華均勻,茶湯便好了。煮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這就是唐代茶藝的精髓。
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烹茶是件很麻煩很繁瑣的事,而且等待的時間很漫長,準確的說,這種烹茶法其實不叫茶,而叫“茶羹”。
這種茶羹的味道被風雅且廚藝差到掉渣的名士們四處宣揚,說是茶羹的味道暗合儒家要義,每一種味道對應著儒家的一種至理。
於是茶羹也就成為權貴和名士們才有資格烹煮的高雅之物。
這種東西的味道究竟如何呢?不妨試想各種姜啊,蔥啊,橘皮啊,牛油啊亂七八糟的東西往裡面灑,嗯,還得灑點鹽。
此時此刻的呂布笑意盈盈的望著蔡邕慢吞吞的將生茶葉放到鍋中,又不斷的加著鹽什麼的很多呂布不認識的東西,說實話,呂布此時真想掉頭就走。
他是喜歡喝茶沒錯,對這古代的烹茶手藝很感興趣也不錯,但真見到了這種烹茶手法,他很難想象會煮出什麼怪東西來,喝了也不知道會不會中毒。
呂布不經意的撇了一眼坐在對面正專心致志烹茶的蔡邕,暗道,這老頭該不會是想毒死寡人吧。
這也不能怪呂布,他前世喝的茶跟這個茶相差太大,簡直就不是一個東西。
而他呂布也只是感覺喝著有味而已,對於茶道什麼的,他並不怎瞭解,所以自然也就更加不清楚這種古代的烹茶手法了。
烹茶的暇間,二人保持著沉默,蔡邕神情很肅穆,他是讀書人,更是個名滿天下的大儒,既然烹茶跟儒家要義扯上了關係,那麼烹茶自然是一件很神聖很嚴肅的事。
不知過了多久,蔡邕用茶勺將那暗黃色散發著一股怪味的茶湯放進茶盞內,朝著呂布遞了過去。
呂布嘴角一抽,接過茶盞,眉頭輕皺,一咬牙,閉著眼睛一飲而盡。
茶湯入腹,一股難以形容的味道漸漸在嘴裡發散,五味雜陳,呂布強忍著吐出來的衝動,吞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