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企盼,都想改變眼前一切,包括那些朝不保夕的官員們。
氣數已盡!
就軍民百姓而言,他們聽到和說最多的就是這句。
除了武寧關,周遇吉組織過像樣的防守,一切皆如‘民心所向’,巍巍大明朝堂呼啦啦轉眼就垮塌了,大同、宣鎮兩處總兵率先降了,不願投降的宣府巡撫朱之鴻欲親自點炮擊賊,結果,發現炮膛竟然已被堵塞。
說明了什麼?
大明皇帝朱由檢已遭遺棄!上至高官厚祿的大臣,下至軍卒、百姓,都希望改朝換代,更期望能‘均田免糧’,結束眼前混亂的一切。
“重文輕武積弊而至矣!世宗時,徐階曾雲:兵馬、策應、錢糧不時至,且總兵為大將,而守令得抗禮。參將領敕,而巡撫至加鞭撻,...。”肅王在搖頭晃腦,在津津樂道,講他對目下大江東去般局勢產生的追源心得。
“寡人建議,當聯合周王。”韓王覺得三人加上週王,當可與福王庭抗。不是有那麼句話麼,質量不夠數量湊。論與大行皇帝血脈疏密,他們自是不及,但四王相聚,如能同心,便能勢力大漲。
“韓王欲出頭乎?安國公可不在眼前,而且,他似乎也是個軸的。”
慶王比其他兩王與黃衝更加親密,講出的話有時候也能代表出安國公的意思。
“他既然無意稱王,總要有個人出頭吧。”矮胖子並沒有把自己屁股按在龍椅上的企圖,最少目前這種企圖不明顯,他目光所聚處,是依舊陶然的肅王。
“先別扯這些沒用的,孤已傳令府軍月內更服。”
更服自是應當,他幾個自收到京師傳來噩耗,早早在戰甲外罩起了孝衣。但他的陶然自得還有所言‘傳令’都是不當的,這份不當似乎間接表明了韓王用眼目所詢事的答案。
“孤以為,安國公黃衝當可為天下勤王總督大元帥。”
“肅王叔這是開始封敕了?”愕然,慶王覺得大胖子講出的話已夠露骨。
“噹噹噹,黃衝可堪此大任。”眯笑的韓王立即附和。
“要不要再等等?肅王叔。”
“不能再等。所謂,國不可一日無主,當先承立,後喪葬。自古皆然!”
“但,據京師線報,聖上遺體蹊蹺,尚有待查證。”
“如何查證?”二比一的局面明朗,矮胖子韓王的聲音變大了,“一步慢便步步慢,待李逆於北京站穩腳跟,待南京傳來訊息,哪裡還有我等的好處?”
“我等的好處就是先佔據下秦地,以此為基礎,再視時局變化而定。”
“黃衝所慮皆為戰事,府軍如此動作當然是上策。但,所謂時局,當有人引領,才有人附應。值此天下危難之際,我等難道不可引弄風潮?慶王侄,你該不是在反對孤吧?”
“王叔多慮了。寡人只是以為,或可緩行之。”
“緩不得,萬萬緩不得!此等大事,當越早謀立越好,遲則變數頻發。”
“此言差矣!”慶王並沒有反對立肅王的意思,但是條件不夠。當初商議多次,與黃衝也私下密談過數回,“既由肅王叔承天朔聖位,除廣昭天下外,則當立即誓師東伐,接著還要向南征伐。即使可暫時置西川張逆不顧,討伐李逆之後遼東滿清要不要防?十七萬府軍再次擴編為二十萬,也不夠在打完李自成後分兵兩線,甚至可能是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