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明之東山再起>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明痼疾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明痼疾 (1 / 3)

孫和鼎及張珉兩個有著一腔熱血。

他們要改造這個世界,並有一大批的擁護者,尤其公學裡那幫學生,幾乎可算他倆的鐵桿。

七十多歲的老王徽架不住兩人相勸,加上他還想勸張珉也信奉天主,業餘的時間全泡在學堂裡。樂安侯改良火銃、製造蘿蔔、製造水壓機等活生生涉略西學的例子都讓老人家擺出來,實用之學簡直成了他所授課業的代名詞。

渺目和他是最要好的,勸不住便作罷,畢竟年輕人講得沒錯。

賊膽大過天的孫和鼎將本朝分析分析的極端透徹,北地淪喪在大明痼疾。其一,耕農失地,這是如今大量流民從賊的根源。他們已經活不下去了。藩王們、王公貴族們、大量文武官員進士舉人及僧寺、道觀,這些有減免稅賦的特權階層坐家裡就能收穫大量的利益。他們盤剝黎民百姓猶甚於官府。

既然他們有減免稅特權,老農們把地掛在他們名下可不止再給獻些好處那麼簡單,因為法定名義上,地成了他們的。

特權階級吃兩頭,怎麼吃?先吃官府的,名下本該上繳的稅收遭他們鯨吞,天下耕地在不斷開墾,主力耕地稅卻反而在逐年縮減。雖然不明顯,但是等於整個國家新拓荒地的好處,全落進這些人的腰包。

講稅收便是其二,朝廷戶部指揮死盯住田地上,工商稅幾乎是免徵的。那麼誰在做這兩項呢?就是上述所列的特權們。

前幾朝或本朝的楊嗣昌也曾搞過些礦稅,但被朝官們搞得時徵時停,尤其是不要臉的東林黨人。動不動就用這事來說事,大談皇家與民爭利,輿論洶洶地迫使每次的法令行不通。其實哪裡是民,都是官也。

可皇家也有不對處。所收繳的皆入內帑,成了名義上的私房錢。

泉州、廣州兩地的港口繁華,每日的貨如輪轉已經是天下盡知的事。可戶部有據可查的收入呢?呵呵,一年所上的稅金還不夠有錢人家的一頓酒席所費。這是實情,好處都讓那些當官的佔了,也不是秘密。

稅賦是命脈,被擠壓得像冬日中河水,日漸乾枯。每遇兵禍、遭天災再加上近數十年遼東邊防所需,可不就是入不敷出。

第三便是兵制,軍屯已經沒落了。兵卒流散,什麼原因的都有。想李自成、張獻忠可不就是這個弊整的受害者?孫元化不會講這兩個,直拿壹旅的指揮使蔡植騰和一幫已經身居要職的老渣子們打比方,身邊人身邊事,說明力不是一般的強。

第四就是薪俸,官員按正常的該得收入,連在京城租房子都租不起。溫體仁算家底殷實又是官最大的,就住一破小院。

那麼京中數千上萬的官們都住在哪兒呢?都在京師買地置宅,動輒數十上百傾,這些錢又從哪兒來?貪墨的,公開化的貪墨,集團式的貪墨,生生將朝廷的牆腳蛀出了千瘡百孔。

鎮番衛不一樣,不同的官吏所定薪俸定得合理。例如他自己,掌管吏房的一把手,每月薪俸就是二百一十五兩紋銀。

其他的除非按規定立功受賞,就是這麼多。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的就不能拿。怎麼不能拿?查官產,每年總理署都有一項工作,就是對凡屬地的官員進行資產核查。是核查,不是填表了事,要資料食物盤點一致。

雖然還是有漏洞,但比起朝中,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第五是刑名,治安官雖然叫得爛了,可秉公執法的做派很得擁戴。那個紅頭髮的米連,如今簡直成了屬地內公平、正義的化身。他到底有沒有做過權錢交易沒人曉得,但絕大多數案件審判的結果都受到百姓廣泛認可,有上百的匾額為證。

有部分無聊有閒的民間人士,幾乎天天到治安署候著,巴望著開堂時自己能當回陪審,為人間公道盡一份力。

‘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唉!大明的公堂那點事,不說也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