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拋金引玉> 第213章 押俘進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3章 押俘進京 (2 / 2)

廖氏聽了眼都合不起來,謙虛道:“改日還得給嶠哥看看,他們看不準看不準,怕都是在吹捧。”

謝嶠道:“達文的文章也有章法,只是多了些綿軟之意,原先鄉試之時,各省學臺俱是仁和年間進士出身,秉承的多是仁和年間溫婉的章法,但此次會試總裁是是楊大人,楊大人原是聖上老師最忌文章言之無物,講究文章須得切中要害。還請姨媽回去轉告達文,此次會試做文章須得收起仁和年間的溫和做派,聖上已擇了下年年號為‘興業’,由此可知與仁和大不相同,如今做文章該如雄鷹展翅方得上心。”

寶璐聽得一愣一愣的,不知廖氏聽明白沒,但聽謝嶠這般言語竟不是單純在講文章,年號最能代表一位帝王的思想,人人都道新帝羸弱,蕭相把持朝政,但聽謝嶠這話裡話外竟不像是這麼回事。

廖氏似乎認定了自己兒子十分出息,未將謝嶠的話聽進去,只一味同老太太說那些老先生的誇贊之意。

謝老太太也聽明白了謝嶠的意思,道:“過兩日讓達文過來讓嶠哥指點指點。”

廖氏道:“嶠哥忙碌,不敢打擾,改日休沐再說罷。”說著,又道:“聽說沈姑娘在外書房走動,我倒是想到一事,如今嶠哥還未娶妻,府中大小事務皆是老太太親力親為,我想著,我們也不忍老太太累心,蓉蓉如今待著也無趣,索性叫她過來幫忙,讓老太太省些心也好。”

謝老太太聽著這明裡暗裡的意思,心中豈能不知,她微微笑,慢斯條理的舀了一口魚湯道:“我原來的意思是春闈將近,天下才俊都在這京中,竟叫嶠哥先瞧上幾個人品好的,日後若是高高中了,你若不嫌棄我老太太我就當張蓉蓉的祖母一般,給你做個主。如今又要讓張蓉蓉替我分憂,到時候自己的事還忙不過來哩!”

廖氏一聽這分明的拒絕,臉上有些掛不住,張蓉蓉也沉了臉色,只是不敢發作。

寶璐本想同老太太求個好,以往吃飯便在院裡了,免得進進出出叫人看了礙眼,但見張氏母女在這,如今又是這麼個情形也不敢多說,只道下次再說。

寶璐回院之時想起謝嶠的話還琢磨了番,這新帝看來並不如傳聞中的弱,恐怕是要有番大作為啊!

翌日,寶璐便得到了答案。

鄒將軍押俘進京謝罪。

慶安王造反京中之人也著實嚇了一跳,耳聞著慶安王一路殺往應天府,眾人都捏了一把汗若是應天不保,定要南北分治了。鄒將軍於社稷危難之時,毅然出來帶兵平叛。雖說當時調令未下,鄒將軍實屬違規調兵,鄒將軍有違朝廷法令是錯,但領兵平叛又是大功,如今不僅平了叛還生擒了慶安王,此刻進京謝罪,城門大開如迎接凱旋而歸的英雄一般,京中百姓亦出門夾道歡呼。

進宮後,聖上亦是為將軍親解盔甲,握著將軍的手三道:“將軍為社稷之支柱,朕之臂膀。”

激動的鄒將當即跪下謝恩:“功不掩過,臣違令調兵已觸朝廷法令,還望聖上責罰。”

聖上拍拍他的手道了句:“鄒卿實屬不得已,朕能夠理解,此事說來也是中書省機構冗雜,以致朕令不能及時下達。”

中書省一幹官員嚇得紛紛下跪。蕭左相總領中書省自然脫不了幹系,只得出來道:“聖上,中書省傳令之序為先皇所設,縱使繁瑣拖延一些,但不至於大錯,臣等亦是按法令朝規辦事。”

慶安王跪在一邊瞥見蕭相心中迸出一股恨意。原仁和末年太子羸弱,各地藩王有不少與蕭相暗通曲款的,他慶安王就是其中之一,想他慶安王坐擁湖廣富庶之地,每每所送之禮少則千金多則過萬,蕭相亦是與他多有親厚。他滿心以為先皇病重太子羸弱,自己與蕭相一鼓作氣定能坐擁天下。誰知先皇一駕崩蕭相轉頭就擁了太子繼位,他這才看明白這老賊並非真心幫他,不過是拿他做那冤大頭,自己欲效仿漢末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慶安王相信各地藩王對他皆有不滿之意,這才在屬下的勸說之下起事,若是能成功他便是拔得頭籌。如今他兵敗,又見蕭左相還是這等氣焰,心中氣惱,氣血攻心之下腦子倒是迸出一個念頭,立刻道:“你等狗賊竟對著聖上這般振振有詞。”轉而又對聖上哭:“聖上明鑒,罪臣實非造聖上的反,而是看不慣這等狗賊在聖上身邊頤指氣使的,罪臣為的是清君側,一片忠心日月可鑒。”

這慶安王造反之初,打的名號確實是清君側。蕭相被他這麼一叫也嚇得不輕連忙跪下道:“聖上明鑒,老臣絕無異心。”

聖上負手居高臨下的睨著跪了一地的臣子,便是蕭相也倍感壓力。

慶安王方才福靈心至,此刻聖上最需要什麼呀,最需要兵權!不然鄒將軍調個兵還要看兵部臉色落個違令調兵了,此刻回來聖上又是這般恩待,豈不就是做給天下人看,鄒將軍不但沒做錯反而是對極了,錯的就是中書省這幫狗官,害聖上手中無權不能及時調兵。

慶安王當即磕了大頭,叫到:“罪臣實為清君之側保聖上江山萬世穩固,罪臣原本打算清了君側便原交出藩屬地兵權歸於聖上統領,以示罪臣忠心。罪臣如今罪無可赦,請聖上將罪臣之罪行昭告天下,讓各地藩王應以罪臣為鑒若是擁立聖上的都該主動交出兵權,還望聖上明鑒罪臣一片忠心。”

慶安王此言一出,兵部尚書嚇得癱跪在地,忙道:“聖上聖明,兵部調兵權為先皇所設,此刻為安社稷還望聖上不辭辛勞親自領兵以安民心。”

聖上深深的望了眼慶安王,嘴角勾出一個冷峻的笑意,轉身下令道:“慶安王起兵清君側其情可諒其罪難恕,但先皇教朕寬仁友愛,莫失手足之情,即日削慶安王爵位收回藩地兵權,移送宗人府發落。鄒將雖違朝廷法令,實為安朕之江山,現封為鎮遠大將軍,賞金千兩,此役中有功之人按例封賞。”

慶安王渾身一軟,小命保住了...

聖上話鋒一轉,繼續道:“經過此役朕方知中書省之冗雜繁瑣,中書省各人雖有過錯罪不致死,各人罰俸一年。即日起撤銷中書省,將職責歸還六部,朕親領六部蕭相左右輔之。另封吳豫為文淵閣大學士、翰林院沈明松謹身殿大學士、範明為東閣大學士、徐恩為武英殿大學士,即日起與中極殿大學士謝嶠組內閣作為機要顧問。”

皇帝此言一出,滿堂皆驚,但此關頭皆不敢多言,唯恐那辦事不力的鍋落在他的頭上。蕭相亦是不敢言,雖說皇帝沒有明確責罰他,但是撤了中書省已然是問責。

此後皇帝賞罰分明不一一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