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拋金引玉> 第51章 大家族的規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1章 大家族的規矩 (2 / 2)

沈老太爺又道:“這幾年在外,明生、明理日日在我身邊督促治學,雖得此佳績亦是我平日所料,難得的是明學這幾年顛簸在外,多是一人在外求學,身邊無人督促教導,卻也勤奮自律,此番成績才是男兒自強之榜樣。”

明學忙出來做禮回道:“這幾年明學雖不能老太爺身邊盡孝,但往日老太爺的教誨明學謹記在心,即便有困苦難捱之境,一想到老太爺年輕求學晝耕夜讀、囊螢映雪亦樂在其中,孫兒此時衣食無憂豈敢叫苦。況老太爺儒名滿天下,府學先生說起每每有仰慕之情,孫兒身為沈家之後豈敢汙了老太爺之儒名。”

沈老太爺坐在太師椅上捋著胡須甚感欣慰,點名明勇、明浩要多學學明學這刻苦精神。

因三房是最小之子,沈老太太平日裡原就多偏愛些,今日沈老太爺又難得誇人,沈老太太自然覺得臉上有光,連連跟著心疼了幾句“我孫兒比我去之時消瘦許多必是讀書辛苦了。”

明學慷慨陳詞表態,“古人學問無遺力,明學亦是全力以赴。再則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匹夫,老太太莫要心疼明學。”一番話說的奮強有力,為學生之典範,沈老太爺很是欣賞又是一陣贊許。

鄭氏在旁聽了,臉上止不住有些得意。

明生、明理暗暗不平,同是中了舉的,為何他就這般被誇贊,好似他們都不曾讀書白撿了這舉人般,日後能不能入聖眼還不一定呢。

沈老太爺一生嚴謹治學,為人低調謙虛,此番一門三人中舉不免也有些得意,立志要狠抓一抓做一番一門同年三進士的家族大名,便道:“春闈本在二月,因聖上抱恙,便推遲到了秋後。這中間還有半年多,為山九仞,只怕功虧一簣,這緊要關頭你們必不能鬆懈了。我已讓人在前頭祠堂裡收拾了一間房出來,打從明日起,下午半日你們便跟著我在祠堂學習,我雖老眼昏花比不得你們年輕思緒敏健,但勝在比你們有經驗些。”

三人忙道,有老太爺指導必大有進益。

沈宗德勸道:“老太爺舟車勞累又染春寒,還望保重自己的身體,孫兒們都是自覺的,況日日在家治學,老太爺撥冗督促督促便是。”

沈老太爺擺擺手,“不礙事,不礙事,我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他們會試是緊要的,況我白日裡也無事,左右不過鞏固鞏固他們學問。”

沈宗德並兩個兄弟苦勸不住,只得訓話明學他們三人多用功著些,莫要老太爺勞累。

三人不住的應是。

沈老爺呷了一口茶,抬頭一眼便瞧見明勇高高瘦瘦站在下面,又見明浩仍是一副胖胖懵懂無知的模樣,便道:“明勇、明浩亦一起來,我知明勇有意向武,本朝武將雖大多世蔭承襲但亦要明是非知忠義方。明浩也該用功著些,你哥哥在你這麼大的時候已是進了學的,你今年也該去試一試莫要懈怠了。”

明勇、明浩也出來道是。

又看到幾個姐妹站在一起,沈老太爺話鋒一轉:“幾個丫頭也一起聽聽,這一晃眼都大了,都是將要出閣的年紀,我們沈家詩書傳家,丫頭們雖不需要有什麼大學問但也要明白事,莫要做出那等辱及父母門楣之事將沈家清清白白的聲譽給玷汙了。”一番話語氣頗重,說的幾個姑娘不敢多言皆是低頭道是。

沈宗榮冷汗涔涔,沈老太爺這出指桑罵槐,他心知肚明,知寶玲為妾之事必然引老太爺不樂,等他問起還不如先認了,忙站起道:“兒子萬死不敢做出那等辱及門楣之事,想必老太爺已聽到了什麼,才做如此訓誨。只是當時事發突然,待兒子知曉之時,已然木已成舟無回天之力,寶玲自小受老太爺教導最是貞烈,只道事已至此已無可追悔,更不敢回家侮辱父母名聲,只道沈家沒她這麼個女兒罷了。”

“啪”沈老太爺猛地一拍桌子,橫眉豎目,“寶玲先不說,寶珍那事怎麼說,一個病癆子人人避之不及,你們上趕著嫁,忒得憑空叫人說我們沈家賣女兒般。”

沈宗榮惶然跪下,鄭氏也忙跟著跪下,明學、明浩看父母跪亦不敢站著,寶琪機敏也忙跟著跪了上去。寶璐此時聽了這些隱約感覺是寶玲有了什麼不測,已覺昏昏然然,雙腳發軟亦是跪著。

沈宗榮戰戰兢兢道:“當時境況兒子也無法,當日在宿遷以為要致了仕才能回京了,女兒又大了要嫁人又不敢耽擱,亦不能將她嫁在宿遷,心中存著一份希冀萬一聖恩眷顧全家回了京豈不叫她在異地一人無依。再則兒子也打聽過,澤林只是腿疾行動不便,品行卻是好的,若是那等輕浮狂徒,兒子也不敢將女兒推入火坑。”

沈老太爺冷哼一聲,“我自小教導你們君臣之意你都聽到哪去了,聖上不過將你外放幾年就這般熬不住抓肝撓肺的想回來,你心中若有忠義哪處不能為陛下盡忠哪處不能為朝廷做事。我看這事端頭就是你,若非你一心獻媚,何會生起送人到參知府之念,以致亂中出錯出這等荒誕之事。我這張老臉也要叫你丟盡,回來正見季編修告老還鄉,開口就是一句,您臨老還得一老貴婿參知王大人當真是可喜可賀,臊的我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

沈宗榮口舌發幹,心已惶惶然,只是今日硬著頭皮也要將這說辭硬到底了,忙磕頭道:“是兒子做事無章法丟了老太爺的臉,兒子一時昏頭想送一個江南能歌善舞又懂詩詞的女子給老參知,寄望老參知能為兒子美言幾句,恰逢寶玲生病便一起送回京中調養,誰知到京之時時辰尚早城門未開,這般背運便遇了歹人,小廝們慌忙逃命,出了錯將兩頂轎子弄反了將寶玲的那頂送到了參知府,姬妾那頂反抬回家。寶玲怕辱及父母並不敢聲張,待人辨明真偽將姬妾送去之時為時已晚。此事寶玲來信我們方知,寶玲怕辱及父母門楣決意不再回來,道已叫人看了去無法再嫁他人,求與沈家脫離關系不致辱及家門,王大人亦是深感愧對沈家,也曾來信表達過歉意。此事實在是陰差陽錯了。”

沈老太太因寶玲之母劉氏原是在她這邊出去的,寶玲自幼聰明懂事,較之其他庶孫女多幾分喜愛,初聽此事亦是心疼,但此番見三子俯跪在地上聲淚俱下,心中亦是不忍,勸慰道:“此事眾人也是知的,只道是弄巧成拙罷了。那季大人原就跟你不對付,即便沒此事也定要拿別的事情做一番文章,此事也怪不得宗榮,只道是寶玲命苦罷了。”

沈老太爺一想起那日被奚落仍是心有不平,但聽沈宗榮如此講來卻也是因緣湊巧,又見明學他們跟著跪著,若重罰怕影響他進學,一時竟是無處可怪,半晌方深嘆一口氣:“事已至此罵你也無用,寶玲亦是無辜,她自求脫離關系亦算深明大義,只是身為父母長輩也不忍叫她這般悽涼,若無事便叫她也回來多走動走動罷。”

沈宗榮一房人忙磕頭謝老太爺。

寶璐初初不明沈老太爺為何所斥,後聽沈宗榮說來方知寶玲陰差陽錯之下竟入了參知府當小妾,只覺頭頂悶雷連響,渾渾噩噩不能直身,後如何出的正房亦是不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