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棉花和青稞就成了李承乾的選擇。
青稞是因為其本身特性,所以需要在高原地區種植,棉花沒辦法在高原上存活,但它又很適合在青藏高原海拔稍微低一些,陽光又很充足的區域種植。
這兩樣東西,基本算是把吐蕃從上到下安排明白了。
有了主意,李承乾頓時決定明日便到鴻臚寺翻一番吐蕃使者的牌子,要與其進行一番親切友好的會談。
...
次日清晨。
李承乾起了個大早,帶上小安子、二牛與十數壇不同的唐酒,驅車趕往鴻臚寺。
鴻臚寺的由來很久,早在先秦時期便有這樣的機構,不過那時喚作‘大行’,後來又有秦漢時期的‘典客’,魏晉南北朝的‘大鴻臚’。
這個機構有著三項最主要的只能,迎送外交使節、出使完成外交使命和收集各大藩國資訊。
可以說但凡有國與國之間的決策要定下前,皇帝都會找鴻臚寺官員詳細詢問,可見其重要性。
當然鴻臚寺就算再重要,那也比不上作為太子的李承乾。
是以,在李承乾剛抵達鴻臚寺不久後,鴻臚寺卿便迎了出來躬身行禮。
“臣,見過太子殿下。”
李承乾來時路上便了解了這位鴻臚寺的一把手,自然笑應道:“周寺卿客氣。”
周寺卿起身,看著大包小包的李承乾,出聲問道:“不知殿下今日前來,所謂何事?”
“哈,看望兩位老友罷了。”
李承乾解釋了一句,又道:“周寺卿若有事大可去忙,隨意派一人領孤到吐蕃的小院即可。”
找吐蕃使者?
周寺卿心中瞭然,沒有去追問李承乾為啥要找,只是轉頭帶起路來。
雖然李承乾說隨意派一人領路即可,但周寺卿顯然不會真就這麼隨意,還是親自將其送到吐蕃院的門口才恭敬退下。
這頭李承乾望著周寺卿的背影,倒是若有所思起來。
鴻臚寺地位尊崇,寺卿也是從三品的品級,在唐朝僅僅只比六部尚書低上一點。
講道理,從三品的重臣不至於對自己這麼尊敬,或者說可以有但沒必要。
周寺卿這明顯帶著討好的表現,讓李承乾下意識記了下來。
不過轉念間,他也沒忘今日來此的首要目的,眼神示意小安子,後者當即上前敲響了掛著吐蕃字樣的木門。
‘吱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