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站在書案前,全神貫注的臨摹字帖,含義很是明確。
在朕的眼裡,這甘露殿......沒人!
至於蘇亶,則是跪坐在一旁,不過此時看見李承乾走進來後,那眼神才叫一個複雜。
李承乾愣是從這眼神裡腦補出四十二集電視連續劇。
向埋頭苦幹的李世民行過禮後,他這才看向蘇亶,決定先聲奪人。
這也他路上定下的策略.
在古代與文人辯論殊為不智,最好的辦法就是佔據主動權,將對方拉進自己的節奏,這樣才能勝利的希望。
看著眼神複雜的蘇亶,李承乾臉上驀得浮現些許擔憂,開口關心道:“敢問蘇公,可是有眼疾?”
“見過殿下,臣沒有......”
蘇亶照例行禮後,拒絕的話到了一半突然收住,改口道:“臣確有眼疾,看錯了人,做錯了事。”
好傢伙,這是隱射我啊。
李承乾呵呵一笑,繼續道:“那敢問蘇公,早錯與晚錯,孰輕孰重?”
蘇亶沒摸清脈門,順著答道:“若一定出錯,那自是早錯輕而晚錯重。”
李承乾又道:“那長錯短錯,又孰輕孰重?”
蘇亶答道:“同一件事,長錯重而短錯輕。”
李承乾點點頭,突然有些感慨的道:“最後一個問題,若是某件事一定會出錯,那是在幼時出錯好,還是待華髮滿頭時出錯好?”
早錯早改!
這問題蘇亶想都不帶想的,直接答道:“自然是幼時。”
“蘇公所言極是。”
李承乾收起笑容,一秒入戲,長嘆道:“孤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才犯了錯,不過春秋曾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這下蘇亶可算是聽明白了,太子殿下是在解釋造反一事。
早晚都反,不如早點反。
至於長短,指的則是造反的影響。
而最後的年齡就更加直白,小時候造反有改正的機會,長大了可就沒了。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甚至太子殿下還從中選擇了最優解。
只是,什麼時候造反成必選項了?
蘇亶有些懵逼,下意識瞄了眼李世民,發現他依然專心致志的臨摹字帖,頓時心裡一驚。
甘露殿就這麼大,陛下不可能聽不見太子的言論。
那麼真相只有一個,陛下認同太子殿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