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條長案兩頭的武科舉出身的二人,韓悅從一開始的皺眉,到沉思,再到恍然大悟,最後奮筆疾書,看上去就是胸有成竹,可見領兵作戰一事,一通百通。
【畢竟韓悅在遼東十多年呢,好歹也是個參將,這樣實打實升上來的軍功,比某些人強了不是一星半點。】
‘某些人’全程面無表情,叫人看不出他心裡想的是什麼。
一炷香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由翰林侍講讀四位大人的卷子。
首先便是韓悅的。
手拿太初十八年兵部年賬的閣老等人邊聽邊暗自點頭:雖不全中,但類七八分矣,韓悅確實可稱為良將。
再接著,侍講拿出了寶玉的卷子,並開始誦讀:“臣愚見……事急從權,江南軍戶不足,可從浙江當地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成軍,一來免除水土不服,二來更具仇敵情緒,則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矣。至於迎敵,可以十一人為一隊,居首一人為隊長,旁二人夾長盾,又次二從持狼筅,複次四從夾長矛、長槍,再次二人夾短兵。陣法可隨機應變,變縱隊為橫隊即稱兩儀陣,兩儀陣又可變為三才陣,三才陣攻防兼宜,適合於山林、道路、田埂等狹窄地形。至於戰術,則對內擊殺通倭奸人,大治戰船;對外封鎖海面,賊來則擊,賊去則追,又來又擊,又去又追,如是往複,則可重創倭寇。”
所謂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瞧熱鬧。
侍講抑揚頓挫地讀出賈瑛賈總兵所書,下頭倒是有些人發出小小的嗤笑,大約是因為其最後幾句實則是幹癟而無文采。
寶玉對惡意的嘲笑充耳不聞,依舊是面無表情。
但是站在最前頭的幾人,包括閣老、郭尚書與其餘高等武將,都是一臉沉思狀。
便是因為這樣,那零星的嗤笑聲也消失不見了,總歸能站在金鑾殿的人,不會太蠢。
二十五年,雖不是滄海桑田,但是流年偷換,也只剩下灰白頭發的老臣還記得當初有一中年儒將,名叫吳鎮,字長風。
猶記當年,吳長風也是一員猛將,先皇曾說過他與賈代善“朕之臂膀,如臂使指”。時有“平北代善,鎮南長風”的說法。可惜太初十五年,榮國公賈代善病逝,太初十八年將軍吳長風領命率兵至江浙抗倭,雖英勇善戰,但中通倭奸人毒計,走漏行兵布陣風聲。倭寇假意進犯揚州,實則襲擊定海,當其時,吳長風率在城中休養的傷兵和定海百姓誓死抵抗,城牆崩壞百米,定海城空,數千人列柵拒戰,拼死防守,終,城池未丟,惜,將軍戰死。
所有疏漏,竟在二十五年之後被一年僅十八的少年一一補足,若是當年有賈瑛……
被勾起回憶的老臣們嘆息一聲:【若是當時有賈瑛……】
可惜,光陰不曾能回頭,沒有若是。
作者有話要說: 蘇不蘇?爽不爽?
結果代購告訴我,我要的粉底液色號沒啦,沒啦┑( ̄Д  ̄)┍
天叫我省省錢吧
我去睡覺了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