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三國帝圖> 第75節 劍下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5節 劍下盟 (2 / 2)

“問我是可以幫你問問,但拜我為主就不必了。”

龐龍懷疑劉璋是不是還在惦記那個女魔頭,看不上這個傻裡傻氣的西北漢子。是不是得回去跟阿奴姐姐說一聲,好好管教管教這個無良的老師。

處理完龐德的事情,劉璋就開始著手安排會盟的事情了。至於龐德,劉璋把他扔給黃忠了。

先是由飛軍整個接管了它乾城。

它乾城是龜茲的一座城郭,是東漢時的西域都護府所在地,後來斷絕了。劉璋這次來,重新接管了它乾城。

然後,安排國淵、楊修、支謙、阿拉木圖等一起,整理翻譯一些文稿,到時候需要讓各國傳閱的文稿,宣示未來西域政策的文稿。這個工作量不小。西域這時候有多種語言,有漢語,有匈奴語,有吐火羅語,有梵語,有塞語,有粟特語等。粟特語屬於印歐語系中古伊朗語東部方言,文字則是在古波斯安息王朝官方文字阿拉美文草書基礎上根據粟特語發音特點創立的。粟特語是絲綢之路上最早的國際通商用語。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漢朝時期的絲綢之路,發財的不是漢人,都是些中亞來的商人或者僧侶。大漢也不是主導的一方,也不是有意識的去往西邊輸出商品。大漢就是喜歡種田,在西域還設了好幾個屯田校尉。多好的商路,多麼巨大的財富,大漢的精英們竟然沒看見?光看後來敦煌有多少石窟壁畫等,就知道過往的僧侶和信徒們,該有多有錢了。

語言不統一,文字不統一,搞的劉璋很是頭大,這是逼著老子來做秦始皇的,必須書同文說同語才行。大漢四百年都幹嗎去了?都忙啥去了?這還是那個喜歡鼓吹教化之功的大漢嗎,那些儒者文人都幹嗎吃的,沒看這麼多人,連話都說不明白嗎?別人都聽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看不明白你寫的是什麼,你教化個屁啊。為什麼漢武帝就不知道把董仲舒輸出到西域去,去教化教化。

還有,就是安排蔡琰她們,排練各種文藝節目。會盟不僅僅是大家見個面,聊聊天,更多的是交流。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在劉璋來看,文化交流是這次會盟的重點。所以,安排蔡琰她們編排了很多節目,一系列的節目。有鼓樂,有歌舞,有舞臺劇,最後還有賽馬和足球比賽。

另外,就是安排各商家的商品展銷。展臺,展品等,都需要統一佈置,統一協調。

再然後,就是讓楊阜他們,準備會盟的議程,以及最後盟約的內容。

總之,是事情多如牛毛。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它乾城外數裡處,搭建會盟的祭臺。

整個會盟的會場,也安排在城外。城內肯定是不可能的,地方都不夠。

隨著時間的臨近,越來越的人開始進駐它乾城。

西漢時,西域號稱有三十六國。西域三十六國是:婼羌、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扜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稈、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烏恰縣)、莎車、疏勒、尉頭、姑墨(今阿克蘇縣)、溫宿(今烏什縣)、龜茲(今庫車縣)、尉犁、危須、焉耆、姑師(車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

三十六國中,一部分是遊牧部落,是行國,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國,是居國。

塔裡木盆地南緣、西緣屬於雅利安人。塔裡木盆地東部和北部諸國屬於吐火羅人。西域三十六國於公元前後分裂成55國。東漢初,鄯善、于闐、車師曾分別兼併附近的一些小國。至漢末,西域只剩下邦國大小十多個了。

而烏孫、康居、大月氏、大宛等大國,一向跟漢朝若即若離。西域都護府對他們的約束力有限。(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