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後世,一個案子的真兇主謀,一般只有一個,也通常是真兇主謀重判,從犯酌情定罪。
但是,在益涼,在現在,則不一定。益涼治下,一旦涉案,必須交代。若是硬抗著不交代,不說話,則被視為預設,通常會按照本案可能的最高刑罰標準直接定罪;再有就是冒認罪行,頂罪的,也是會直接定罪,後面若是發現真兇另有他人的話,早先頂罪的,不但不會被平反,還有可能加重判決,直接按本案可能的最高標準定罪,後面也不可能再有翻身的可能;還有,一個案子,即便是有死扛不說的,有冒認頂罪的,也無濟於事,也不會隨便結案。因為審計署會看整個案情結果的,所以,衛尉署會自己進行調查取證,來確定真兇。真兇若是被確定是前面沒有老實交代,妄圖矇混過關的,將會加重判決。衛尉取證的時候,會有記錄,每個人的錄取口供的時候,都有記錄。撒謊等,發現一次,記不良記錄一次。不良記錄的多少,將直接決定最後法曹量刑的輕重。
所以,整體來說,益涼現在的律法,執行標準,要比後世嚴厲得多得多。一旦涉案,必須老實交代,爭取寬大處理,想要矇混過關,只能罪上加罪。
像支謙在刑場遇到劉璋,直接就翻供,這就是非常嚴重的不良記錄。
楊阜今天可不打算輕易放過他。
他已經嚴重挑戰了楊阜法曹的威嚴。
“原告或原告律師,請陳述案情。”楊阜道。
接著,一個原告方一個委託律師,站起來,將案情陳述了一遍。
整個案情經過,和劉璋之前瞭解到的,並無多少出入。
“對於本案案情,被告方有無異議?”法曹問。
“無異議。”支謙答。
“原告起訴被告何種罪名?”法曹再問。
“我方控告被告,殺人致死罪。”
“好。現在,原被告雙方,進入答辯提問環節。請被告律師先提問。”楊阜開始主持雙方答辯。
劉璋站了起來,“我想問原告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位大神,你和被告認識嗎?”
“認識,那和尚就是附近傳教的,經常見,也經常舍些齋飯給他,所以認識。”
“那你們在街上相遇,是被告先和你搭訕,還是你先和被告搭訕?”
“額那天急吼吼的去找郎中,哪有時間和他廢話,是他先攔住了額,問額有啥子事,額就說娃兒有病了,鬧騰的厲害,這不麻溜去找大夫的嘛。然後,他就說給他瞧瞧看看。結果,額娃兒就死了。”
“你知道他以前有給人看過病嗎?”
“額沒見過,但是額聽說過,說是和尚可厲害可靈驗了,好多人的病都是他治好的,所以額才把娃兒交給他治,沒想到,他竟然是個騙子,把額娃兒給害死了。”
“我想問被告,原告剛才說的可屬實?”
“屬實。不過,和尚不是騙子,和尚沒有要害人。”
“你先別急著分辯,我再問你,你是哪裡人氏,以何為生?”
“和尚祖籍月氏,靈帝時遷入大漢,先是掛靠在洛陽白馬寺,主要在京畿一帶弘揚佛法。後來京畿生亂,才來涼州。和尚皈依我佛,自然是以奉養我佛為生。”
“奉養我佛為生?我佛可有賜你衣食?說明白些,別說那亂七八糟雲山霧罩的。”
“…,和尚乃遊方僧人,自然是以化緣為生。”
“和尚可有習研過醫術?外間所傳你治病救人,靈驗無比,可有此事?”
“和尚確有學習過醫術,弘法世間,一些小病小災,多也順手為之。外間所傳,想來是因為和尚助人,不求錢財,所以信眾多為之宣揚,所以才口口相傳。”(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