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心性,想要對付自然不難。”
“請先生備言之,操當洗耳恭聽。”曹操正襟危坐,一副虛心受教的樣子。
“詡有上中下三策,未知丞相欲取何策?”
“有勞先生先一一道來。”
“諾。
上策:自古兵家有雲:擒賊先擒王。劉璋雖然看似清閑,益涼六曹兩署一主看似穩定,看似劉璋不問政事,益涼依舊運轉自如,實則不然。益涼新政,多出自劉璋之手,成都學府也由其所創,外來勢力驟起甚至乍富,本地世家委屈蟄伏,劉璋在時,尚能壓服一二,劉璋若去,必生內亂,爭權奪利必定先於其征伐天下。所以上策就是,去一劉璋即可。”
“據聞劉璋向來怕死,想要謀其身,恐非易事。”
“這是自然。所得者大,自然也就難度高。
中策:用間。劉璋新政,看似甚得民心,其實得利的多是些黔首百姓,黔首百姓埋頭鄉野,少問世事,更少人問津。是以,劉璋惠民新政甚多,卻風評甚差,益涼多有怨之者。此為我用間之基。一來,謀劉璋新軍兵器之密,以拉近敵我兩軍之戰力;二來,也可相機,剪去劉璋左膀右臂之重臣,如徐庶者,若能除去,其內必生大亂;三來,在益涼內部,培植反對劉璋之勢力,關鍵時刻,變生掣肘,使劉璋空負勇力,難以施展。”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用間自古多奇詭,難以測度,更甚於兩軍徵戰。非朝夕可立就。”
“丞相所說不錯。自古智慧之士,多善用間。
下策:謀遠。所謂謀遠,即謀其身後,謀其根基,謀其繼承人。劉璋之基,其實乃其所行之新政,此猶如變法者也。變更祖宗之法,其利其弊,丞相自然深知。新政愈新,其弊愈深。通常新政之初行者身體力行,勵精圖治,然則繼任者則未必。自古未見有能順利而成之變法者。劉璋遲遲不東向,也許也有這方面之考量,欲以固其根本之考量。”
“此誠為謀遠之策,嘖嘖,謀其身後,能發人之不敢想,先生之才,真令人嘆為觀止。”曹操真心贊道。
“丞相謬贊了,所謂上中下三策,不過也多是拾人牙慧而已,詡不敢貪天之功。”
“先生獻上中下三策,看來先生也覺得,劉璋此人,非可等閑視之。”
“自然。不瞞明公,自劉璋出英雄令廣示天下,詡已開始注意其人。劉璋崛起益州,似橫空出世,多有詭譎之處。不能不引入側目。”
“據報劉璋於用間方面,也是甚為著力,專門有設立機構,後來更一分為二,一則對內,一則對外。先生覺得,劉璋此舉,其意為何?”曹操又問道。
“此怕是機密之事,丞相說與詡聽,足見丞相信任之深。”賈詡站起來朝曹操深施一禮,然後複又坐下,這才答道:“用間多為機密事,事涉軍國大事,非信重之人不可託付。然則,若託於一人,又恐其權重,是以分之內外。不想劉璋竟有此遠見卓識。還是丞相慧眼,此人足堪為丞相敵手。詡之三策,丞相可滿意,欲取何策以應敵?”
“上策擒王不易,中策用間事繁,下策謀遠難期。劉璋,勁敵也,當三策並用!文和可願助我,效仿益州,掌對外用間事?”(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