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了那麼多計劃,其實,我希望,這最後的文化計劃,才是我們最厲害,最有威力,最有影響力,最該拿出手的計劃。”
“主公說得好,我們文學院一定聯合藝術學院,把這件事情做好。”
“不僅僅是我們漢人的經典曲目,還有周邊這些異族的,另外要排一些能引人入勝吸引人的曲目出來。好的文藝,好的精神財富,這才是我們吸引異族的根本,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點。文學院和藝術學院,要注意能引領這方面的潮流,文藝作品要成為引領人們精神文明的精神食糧。”
“主公說得很對。不過,子尼,我看這個事情,你恐怕夠嗆,還得把小蔡院長找過來才行,她們有經驗,排出的節目也好看。你們文學院,什麼兮,什麼哉,什麼乎,什麼噫,楚辭漢賦,整得太高雅,很多人根本就聽不懂。別整這些虛的,多弄些帶有故事性的,大家喜聞樂見的東西出來。”徐庶建議道。
“元直說得很對,神話傳說也好,現實故事也好,現編故事也好,重點是故事性要強,要吸引人,要有起伏,要有藝術感染力。別總沉浸在文學性裡面,光痛快嘴了。咱們排節目,關鍵是要讓看的人,看著感動,看著有觸動,最後覺得對我們益涼産生了深深的歸屬感,或者是深深的嚮往之情。這才是我們的目的,這也是你們努力的方向。”劉璋立即就提出了要求。
中國自古就對周邊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輻射,文化影響,但劉璋覺得還遠遠不夠。這也可能跟當時的文藝作品本身的侷限性,以及傳播方式有關。
中國古代,漢之前,文藝作品,主要是風、雅、頌等詩歌類作品。
其中傳播比較廣的是“風”,“風”主要是來自民間的詩歌。
“雅”是貴族間唱和娛樂的詩歌。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這些作品,需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普通黔首百姓接受度低,更別說異族百姓了。
漢代出現的漢賦,也是歌頌為主的。
真正帶有故事性,除了神話傳說之類之外,一是漢樂府。漢樂府裡面有很多敘事性長詩,故事性相對來說很強。比如大家熟知的《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
前者說的是羅敷女的愛情故事,後者說的是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悲劇,算是最早的婆媳文藝作品了。
再有,要說故事性,那就得數歷史典籍了。
《春秋》《戰國策》《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等。
當然,也有一些寓言故事類或者雜類的,如《山海經》《列子》等。
這些典籍,其傳播度更低。
這中間,傳播比較廣的,還就算是漢樂府收集的一些詩歌。
但是這些,在劉璋看來,還是太雅,普通百姓根本就聽不懂你咿咿呀呀唱的什麼意思。
要由雅轉俗。
要讓百姓們能看懂,聽懂,能傳唱,能傳誦。
所以,光唱不行,得說,得演。
所以這裡面的工作難度還是很高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首先你得劇本過關,其次你得有好導演,然後得有相對專業的演員人才。
文藝也是一項事業。
可以消滅種族,錯了,是促進種族融合的一項偉大事業。(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